蓁小蓁 發達公司課長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14-11-22 14:50

胃下垂如何保養?

細嚼慢嚥,不可暴飲暴食
胃下垂如何保養?
脾胃在人體的「中焦」,所以脾胃之氣稱為中氣,若中氣不足,
導致脾胃功能虛弱而影響消化吸收,則可能形成中氣下陷,就是胃下垂。
沒吃多少東西,卻老覺得胃好像有點脹、鼓鼓的,有些老一輩的人會說:「一定是吃飽飯就亂跑,引起胃下垂」。不少只知道「幽門螺旋桿菌感染」的年輕一代,可能都會在腦中浮現出問號,真的有胃下垂這種病嗎?
所謂的「胃下垂」,指的是在X光檢查下,顯示胃體變細長,以及胃小彎角的位置在髖骨上端的聯線以下。西醫認為,這是因腹膜韌帶和胃肌張力不足引起。因人體的腹腔為一個空腔,裡面的器官幾乎像是浮在腹腔中,只靠著腹膜韌帶固定並支撐住,當韌帶張力不足,就會有器官下垂的問題。
西醫認為胃下垂並不是一個疾病,只是解剖學上的位置和形態與一般人不同而已,而胃下垂常導致的症狀,也多與精神情緒引起的問題有關,除了常見的腹脹外,患者通常也會有心悸、失眠以及易疲倦、情緒不佳等,主要的治療也是以飲食調整、不暴飲暴食的行為治療為主。
胃下垂的中醫說法
景崧現代中醫診所主治醫師林宗樾表示,以前的年代沒有X光檢查體內器官,但是也有「仵作」,也就是最古老的法醫所做的解剖學得以了解人體內部。
中醫雖沒有胃下垂這個病名,但在許多的形容上都可發現和現代胃下垂症狀相似的情況,像是「中氣下陷」,因中醫把「中氣」視為脾胃之氣,中醫認為,脾氣是後天之本,也是人體氣血化生的根源,讓人體內的氣升降的樞紐。由於脾胃在人體的「中焦」,所以脾胃之氣就稱為中氣,若中氣不足,導致脾胃功能更加虛弱而影響消化吸收,則可能形成中氣「下陷」。
在中醫古籍裡就發現中氣下陷不只導致胃弱,也易有膀胱無力脫垂、痔瘡脫肛,以及子宮脫垂等現象,在現代醫學也發現有胃下垂的患者,可能會同時有這些器官韌帶及平滑肌張力不足,也有下垂的現象,和中醫的形容不謀而合。
另外,「心下痞」的病情形容,也和胃下垂的症狀相同,古代張仲景所著《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証并治》中,就有心下痞的介紹,指出:「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盤……」。
中醫所謂的「心下」,指的就是上腹部,也就是胃脘,而中醫的「痞症」,則是形容有塞滿、鼓脹的意思,也很符合現代醫學發現胃下垂患者有胃悶脹、胃滿、食慾不振等症狀的形容。
(詳細內容請見常春月刊322期)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