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貝托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勵志成長   發佈於 2014-09-22 18:00

立秋後,你飲食上應該注意的事項

立秋後,你飲食上應該注意的事項 :
立秋過後,天氣依然以悶熱為主,所謂“秋老虎”說的就是這段時間。這時起,飲食應該開始慢慢過渡,為迎接秋冬的寒冷打好基礎。夏季主“長”,秋季主“收”,現在開始,飲食上應該注意三大要點:
多吃蜂蜜少吃薑
蜂蜜有潤肺養肺的作用,而秋季需要的就是固護肺陰。
因為秋天氣候乾燥,燥氣傷肺,加上再吃辛辣的生薑,更容易傷害肺部,加劇人體失水、乾燥。那麼,人體就必須經常給自己“補水”,多喝水也就成了我們對付“秋燥”的一種必要手段。
白天喝點淡鹽水,晚上則喝點蜜水,既是補充人體水分的好方法,又是秋季養生、抗拒衰老的飲食良方,同時還可以防止因秋燥而引起的便秘。蜂蜜所含的營養成分特別豐富,主要成分是葡萄糖和果糖,此外,還含有蛋白質、氨基酸、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D等。
蜂蜜具有強健體魄、提高智力、增加血紅蛋白、改善心肌等作用,在秋天經常服用蜂蜜,不僅有利於這些疾病的康復,而且還可以防止“秋燥”對於人體的傷害,起到潤肺、養肺的作用。
薑是好東西,但是到了秋季還是少吃薑為好。過去有句老話“一年之內,秋不食薑;一日之內,夜不食薑。”大概意思是秋天不吃薑,夜晚不吃薑。當然,這並不是說秋季就絕對一點也不吃,關鍵是不能“多食”和“夜間勿食”。
此外,立秋後最好少吃或不吃辛辣燒烤之類的食品,比如辣椒、花椒、桂皮、生薑等。而可多進食些芝麻、杏仁等食品,既補脾胃又能養肺潤腸,可防止秋燥帶來的津液不足,常見的乾咳、咽幹口燥、肌膚失去光澤、腸燥便秘等身體不適症狀也能得到緩解。
吃“果”不吃“瓜”
民間有句俗語叫做“秋瓜壞肚”,一些美味的瓜類多屬陰寒性質,吃多了會損傷脾胃,因此要適可而止。但一些“果類”卻可以多吃。梨可潤肺,能夠消痰止咳,是秋天最提倡吃的水果。蘋果富含多種維生素和鉀,不但對心血管疾病患者有益,還可止瀉。龍眼有滋補、強壯、安神、補血等作用,對夜間失眠的老人尤為適宜。
此外,最值得一說的就是葡萄。眼下正是葡萄大量上市的季節,葡萄除營養豐富、酸甜可口外,初秋時節多吃還能幫助機體排毒,解內熱。
中醫認為葡萄可以益氣補血、生津止渴、健脾利尿。人體在經歷了一個炎熱潮濕的夏季後,體內聚集了大量的毒素,而且內熱重、身體困乏,葡萄有很好的利小便的功效,在初秋季節,適當多吃一些,可以幫助人體排出毒素,消除內熱。
紅白綠紫黑,市場上的葡萄色彩各異,除了葡萄共有的營養以外,不同顏色的葡萄各有營養偏重性。紅色葡萄含逆轉酶,可軟化血管、活血化淤,防止血栓形成,心血管病人不妨多吃。逆轉酶在紅葡萄皮裏含量最豐富,最好連皮一起吃。白葡萄具有補肺氣、潤肺功效,很適合咳嗽、患呼吸系統疾病的人食用。綠葡萄則偏重於 清熱解毒。紫葡萄富含花青素,可以美容抗衰老。黑葡萄則滋陰養腎、黑頭發的功效更為突出。但要提醒的是,葡萄性偏涼,胃寒的人一次不要吃太多。
開胃三寶:蘿蔔、鴨肉、糯米粥
剛剛過完處暑節氣,處暑是暑氣結束的時節,表明暑天接近結束。處暑節氣的顯著特徵是空氣乾燥,人們往往感覺皮膚緊繃繃的,甚至起皮脫屑、頭皮屑增多、口唇乾燥或裂口、鼻咽冒火,大便幹結,所以眼下的保健離不開防秋燥。
糯米有養陰的功效,秋季可以適當喝點糯米粥。蘿蔔和鴨肉也是人們熟知的適合秋天吃的食物,有潤燥的功效。女性可多吃些百合,能達到潤肺養陰的效果。同樣具有養陰潤燥功用的食品還包括魚類、干貝、海帶、芹菜、菠菜、芝麻、豆類及奶類。
總體來說,眼下更應注意飲食中食物的多樣性,特別應多吃耐嚼、富含纖維的食物。進食時,應細嚼慢嚥,既利於食物的充分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完全吸收,又能生津潤燥。下面推薦兩種潤燥小點:
蜂蜜拌藕片:即將藕洗淨切片用開水焯一下撈出,放入適量蜂蜜即可。藕性味甘涼,富含多種營養素,尤其是維生素C含量最多。
銀耳雪梨羹:具有養陰潤燥、止咳平喘、清心降火等功用,做法是將銀耳用涼水泡開、雪梨切片用水煮即可,特別適用於陰液不足所致的乾咳、口渴、腸燥便秘、皮膚乾燥等症。
補充:
立秋後該注意的一些事項 立秋後,天氣逐漸轉為早晚較涼,但白天仍舊熱浪襲人。這是因為“立秋”時三伏天還沒到盡頭,暑氣尚未消失。所以,立秋之初,天氣仍很悶熱,人們首先還是要防暑降溫。
立秋一到,就意味著秋天開始了。立秋的氣候是由熱轉涼的交接節氣,是萬物成熟收穫的季節。中醫認為,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
早睡早起護陽氣
秋天,天氣屬於溫燥,會損害人體的津液,使人出現皮膚乾燥、眼幹、咽幹少津液,小便黃,大便秘結症狀。老年人在此時還易發生心腦血管意外,因此,老年人要特別注意防暑降溫。
立秋節氣是一年中氣溫由升溫向降溫的轉折期。早晚溫度將逐漸拉大,晚上人們已感覺到天氣有涼的意思,因此睡眠也逐漸有擺脫“酷暑”的感覺。
此後秋風秋雨漸多,氣候多變,所以氣象專家稱之為多事之秋。入秋後,人體消化功能下降,抗病能力減弱,如果注意不當,即可能發生腹瀉。嬰幼兒在這個季節是腹瀉的易感人群,3歲以下的小兒容易發生“秋季腹瀉”。
立秋後應開始“早臥早起,與雞俱興”,這是因為早睡有利於保護人體的陽氣。秋天也是鍛煉的好季節,要加強室外活動,如跑步、打球等。
少吃辛辣多吃酸
中醫認為從飲食上講,因秋天由肺主宰,應多食酸,少食辛。這是因為辛味發散瀉肺,酸味收斂肺氣,秋天肺氣宜收不宜散,所以“立秋”後要少吃蔥、薑等辛味食物,多吃酸味果蔬,如橘子、檸檬、獼猴桃和番茄等,還要禁寒涼。因秋天多風燥,飲食要多喝粥。
防暑降溫要繼續
近來一直多雨,天氣悶熱,暑氣逼人。所以,立秋後防暑降溫要繼續。
一、清熱解暑類食品別一下子全撤除。此類飲食既能消暑斂汗補液,還能增進食欲。因此喝些綠豆湯,或者吃些蓮子粥、百合粥和薄荷粥很有益處。多吃一些新鮮水果蔬菜,既可滿足人體所需要的營養,又可補充經排汗而丟失的鉀。
二、寒涼飲食要減少———西瓜、黃瓜要少吃。經過一個夏天後,人們的身體消耗很大,特別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虛寒。因此,在選擇食物時,不宜過於寒涼,如西瓜、梨、黃瓜等,其性味寒涼,多吃可能傷及脾胃,所以要少吃。
三、飲食營養要加強———可適當吃肉食。人們不能只為了追求清熱解暑,而使飲食過於清淡。事實上,到了立秋可以適當吃一些肉食,有許多食品如鴨肉、泥鰍、魚、瘦豬肉、海產品等,既有清暑熱又有補益的作用,可以放心食用。
還須防治“空調病”
炎炎夏日,許多家庭和辦公室都開著空調,人們在享受清風涼意的同時,也有人患上“空調病”。在立秋後,天氣早晚較涼,稍不注意,就會出現腹痛、吐瀉、傷風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狀。
一、空調開放時間不宜過長,夜裡最好不開或調在除濕檔。
二、處在空調環境中的人們經常喝點薑湯。中醫認為,生薑具有發汗解表、溫胃止嘔、解毒三大功效。
三、有哮喘、慢性支氣管炎等慢性病,胃腸功能較弱,如經常腹瀉的人,不宜開空調。必要時避免直吹或將腹部蓋好。
預防胃腸疾病
秋天,麵包、蛋糕、熟肉、魚蝦、奶、雞蛋、桃、香蕉、甘蔗、大米、豆類等食物易發生霉變,因此,有關專家提醒人們,在這個季節打開封閉式包裝的食物後,一天內應吃完,如時間較長,在確認沒有變質的情況下要充分加熱後才可食用。牛奶變質一定不能喝。霉變的大米、麵包、蛋糕一定不要吃。經過清洗的水果更易發生潰爛,所以應現吃現洗。
補充:
俗話說:“一夏無病三分虛”,立秋一到,氣候雖然早晚涼爽,但人極易倦怠、乏力、鬱悶等。根據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則,此時進補十分必要。但進補不可亂補,應特別注意:
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症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症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症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把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幹,口苦,口臭,大便幹結,小便短赤。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食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會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量服用維生素C,可致噁心、嘔吐和腹瀉。
忌重“進”輕“出”
隨著人們生活水準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後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忌恒“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補不變,一補到底。
拒絕秋膘防肥胖
夏天天氣炎熱,能量消耗較大,人們普遍食欲不振。到了秋天,天氣轉涼,人們的味覺增強,食欲大振,飲食會不知不覺地過量,使熱量的攝入大大增加。另外,為迎接寒冷冬季的到來,人體內還會積極地儲存禦寒的脂肪,因此,身體攝取的熱量多於散發的熱量。在秋季,人們稍不小心,體重就會增加,這對於本身就肥胖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威脅,所以,肥胖者秋季更應注意減肥。首先,應多吃一些低熱量的減肥食品,如赤小豆、蘿蔔、竹筍、薏米、海帶、蘑菇等。其次,應有計劃地增加活動量,達到減肥目的。
慎食秋瓜防壞肚
民諺“秋瓜壞肚”是指立秋以後繼續生食大量瓜類水果容易引發胃腸道疾患。夏天時大量吃瓜雖不至於造成脾胃疾患,卻已使腸胃抗病力有所下降,立秋後再大量生食瓜果,勢必更助濕邪,損傷脾陽。脾陽不振則不能運化水濕,腹瀉、下痢、溏便等急慢性胃腸道疾病就隨之發生。因此,立秋之後應慎食瓜類水果,脾胃虛寒者尤應禁忌。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