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斯奈諾 發達集團副董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8-12 08:50
太陽能電池7月營收,新日光、益通兩樣情
【時報-台北電】太陽能「電池」產業的「經濟規模」,相當程度的反映在企業的營收和獲利數字之上。以當前產能居台廠之冠的新日光(3576)來說,是唯一上半年EPS能突破1元的電池廠,7月份的營收更守穩20億元大關,幾乎是第二、三大廠茂迪(6244)和昱晶(3514)的總和,呈現遙遙領先的態勢。
相對的,目前產能和營收規模在族群當中落後的益通(3452),雖有英業達集團的奧援,但第二季每股仍小虧0.06元,是去年至今以來,唯一還沒達到單季轉虧為盈的電池廠。
從太陽能電池廠的產能、營收和獲利進行交叉分析,能相當程度的反映出關連性,舉例來說,產能最高、是台廠唯一突破2GW的新日光,獲利表現也最佳;至於營收最少的益通,也是唯一虧損的廠商。
但換個角度來看,卻也難以解釋全部。例如,營運規模還不到1GW(10億瓦)的太極(4934)和昇陽科(3561),第二季的EPS分別為0.24元和0.23元,比起產能落在1.6-1.8GW的的茂迪和昱晶,反而高出不少。法人指出,包括長約料源的成本、銷售市場的比重、生產線的折舊狀況,都會影響到獲利面。
回歸到財報,新日光今年第二季EPS達0.49元、拿下太陽能電池族群的「獲利王」,而茂迪和昱晶僅勉強維持獲利局面,EPS同為0.06元,頗出市場意料之外。
若以上半年整體表現來看,新日光是唯一EPS突破1元大關的業者,而7月份營收還維持在20億元之上,已經和茂迪的11.95億元和昱晶的9.82億元拉開差距,坐穩產業「一哥」的寶座。
法人指出,益通銷往美國的比重不到1%,應該是美國啟動「新雙反」之後,受到衝擊最小的台廠,而且單晶比重也高,加上有英業達集團相奧援,第二季不排除轉虧為盈。
但益通實際財報公布,單季虧損反而比第一季的0.37億元還要高、虧損來到0.45億元,儘管單季每股淨損0.06元、累計上半年每股淨損0.1元的數字看來不高,但距離獲利就是還差一步。(新聞來源:工商時報─記者王中一/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