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全十美 發達集團執行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08-01 09:43

穿戴潮,就等iWatch引爆

【時報記者王逸芯台北報導】
穿戴裝置議題自從2013年下半年開始發酵,就成為科技業一大熱門議題,惟到目前為止,在始終未出現「殺手級」產品下,導致穿戴裝置市場持續停留在初步萌芽期,目前來說產品出貨規模仍低,且多以題材性為主,後續市場期待指標產品,即iWatch的推出,屆時將有機會帶動穿戴市場升溫,也傳出台灣大廠宏達電(2498)似乎也計畫在年底搶搭順風車,擬推出首款穿戴,暫時訂名為「HTCOneWatch」,市場也預期,穿戴式裝置對各供應商營收比重要等到2015年才會明顯發酵。
早在蘋果iWatch僅停留在傳聞階段之時,國際手機大廠三星和SonyMobile搶在2013年率先跨足智慧手錶,但全球銷售狀況在消費者尚未適應穿戴裝置下,始終未成功造成市場共鳴,一直到2014年,穿戴式裝置仍處於萌芽階段,市場上不見殺手級產品;話說今年年初就傳出宏達電將在年底推出首款穿戴裝置,市場一度質疑,在分秒必爭的科技殺戮戰場中,宏達電要拖到今年底才推出首款穿戴,會不會慢了太多拍,但現在看來,宏達電的決策似乎對了,就科技市場來說,需要殺手級的產品來炒熱市場,並且把餅做大,是成功與否重要的一環,好比目前市場都在屏息等待蘋果iWatch的上市,一旦蘋果的金字招牌成功炒熱全球穿戴市場,消費者接受度明顯提升下,宏達電再進入市場,絕對可以減少所謂雷聲大雨點小的風險,且可以藉由蘋果推出穿戴引發的市場反應,見機行事,對其進攻穿戴市場來說,絕對有加分的作用。
LTE在全球大行其道,尤其是亞洲和北美市場,歐洲市場則受制於歐債問題,導致消費者使用比例仍不高,惟後續在歐債問題陸續有解後,預計歐洲市場將成為LTE極大的潛力市場,LTE最大的優勢即在於極快的傳輸速度,目前智慧型手機和平板終端裝置大行其道,手持裝置供應鏈成熟,加上物聯網、巨量資料與雲端運算環境發展趨於成熟,全球皆看好穿戴式裝置將成為ICT產業下一波重大的革命應用,另外,蘋果傳聞多時的iWatch有機會在下半年推出、GoogleGlass也可能藉由進入量產降低售價,使其更為親民,都將催化可穿戴式裝置成為今年下半年電子產業主流議題之一。
IEK也指出,隨著Apple、Google等龍頭廠商的推波助瀾,穿戴裝置的架構與應用將更趨明朗,預期穿戴式市場在未來幾年將進入快速成長期,預計到2018年,穿戴裝置的市場規模將達1.9億台,產值金額上看206億美元。
產業分析師表示,頭戴式裝置整合眼、耳、口三種感官,在顯示、互動與環境監測應用優勢最高,手錶型裝置可顯示簡單資訊,與其他智慧型裝置連結,以通知提醒為主要功能,智慧眼鏡與手錶都有顯示能力,且整合多種人機互動技術,發展潛力最高,另一方面,頭戴型與手錶具有較佳顯示功能,在接收與輸出(上傳)資訊最為方便,且一般消費者使用智慧手持裝置本就以資訊及娛樂功能為主,預期仍為應用主流。
分析師進一步表示,消費者對於智慧手錶功能期待仍以智慧型手機連結為基礎,Apple可能於9月推出iWatch,在蘋果優異工業設計水準,外加龐大的iDevice基礎與app做為強力後盾,假設終端價格具市場吸引力,落在約300美元以下,則樂觀預期iWatch上市後,有機會站上智慧手錶的市場龍頭;至於GoogleGlass,由於現階段售價偏高,一副要賣1500美元,加上限制銷量,目前並不普及,且根據HIS拆解報告GoogleGlass製造與零組件成本為152.47美元,預期在進入商業化大量生產之下,售價應會大幅下降,增加市場消費慾望。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