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綠烏龜 發達集團代表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4-05-08 23:36
智商下降又好鬥,讓父母不再體罰的 5 個科學研究
美國心裡學及行為學大師 B.F.Skinner 在他的《Beyond Freedom and dignity》書中說到:「一個人不會因為受到過懲罰就不以特定的方式行事,他頂多是學會了如何逃避懲罰……除了身體受到限制外,一個人在懲罰的威脅下,也毫無自由與尊嚴可言。」
增加攻擊性
專門研究加拿大與世界各地的兒童體罰文化、法律、人權以及心理,兒童臨床心理學教授 Joan Durrant 曾帶領加拿大 Manitoba 大學進行一項長達 20 年的研究。透過長期記錄孩子被體罰的次數,她發現那些越常被體罰的孩子,其攻擊性也會愈明顯,甚至到他們成人之後,也會容易以「最有效率的手段」 ── 體罰來教養他們的孩子。
另外,美國 New Hampshire 大學的社會學教授 Murray Straus 也在2013 年的「美國犯罪學學會」年會上發表他的研究結果。根據對一共 15 個國家,1萬多名大學生和其犯罪紀錄的調查(包括反社會人格,毆打伴侶、父母親,攻擊他人),有高達 3 分之 2 的大學生表示在其年幼時被父母打過,大部分是一週1至2次。
Murray Straus 表示,即使是出於關愛的管教,體罰依舊會產生負面效果;家長在對孩子進行體罰,同時也讓孩子失去學習以和平方式解決衝突的機會。
而在調查過 20 座美國中大型城市中的 1900 個家庭後,美國 Columbia 大學的學者也得到了類似結論:如果孩童在 5 歲時仍然被體罰的方式管教,無論頻率為何,他們到了 9 歲時都比沒被打過的同學更好鬥,有更強的侵略性;如果那是由父親來實行,則會有較差的字彙和語文能力。
研究的團員之一,社會工作學的副教授Michael MacKenzie 指出,家長打小孩會產生長遠的效應,並不是「小孩一下就忘了」那麼簡單。
較低的智商
較差的字彙能力?是的,有另一項研究也是關於體罰與學習表現。剛才提到的 Murray Straus 曾經找來 806 名 2 到 4 歲與 704 名 5 到 9 歲的兒童,並分別在一開始與 4 年後測驗了他們的智商。結果發現,在2 到 4 歲受到體罰的兒童,其智商比未受體罰的兒童低了 5 個商數,而 5 到 9 歲的兒童則低了 2.8 個商數。
他解釋到:「被父母體罰會導致兒童心理創傷,這種創傷性的壓力不利大腦的發展,並且在面對困境時較難作出反應,包括在認知方面。」
同時,兒童發展學教授 Elizabeth Gershoff 也說過:「父母若將體罰當成引起孩子注意與糾正行為的手段,將會阻礙孩子的獨立思考能力。他們只選擇可避免體罰的決定,無法獨立作出最好的判斷。」
精神不穩定
如果連認知能力都有影響,精神層面自然也無法避免。
根據美國《時代雜誌》在 2012 年 7 月的報導,加拿大 Manitoba 大學的研究員曾於《Pediatrics》期刊上發表論文,針對超過 2 萬名 20 歲以上的美國年輕人進行調查;扣除掉一些極端的肢體傷害,像是揮拳毒打、燒燙傷或者性侵,他們發現到,哪怕是小時候常被父母用力推拉或賞耳光,其長大出現情緒管理障礙、憂鬱症、酒精藥物濫用或厭食暴食的情況就比常人多出 1.4 到 1.6 倍。
這樣一路看下來,你的反應或許會和很多父母以及教師相同:「為什麼專家說的那些危言聳聽,從來沒有發生在我的身上?」 美國Missouri大學的品德教育教授Marvin W. Berkowitz 便曾經對這種「賭注心態」作出說明:
「心理學和生物學上的真理很少是絕對的,研究結果經常是機率問題。換句話說,你經常打孩子,這個孩子的心裡會受磨難的機率就會比較大。但你的孩子有可能毫不受損害嗎?是的,是可能的,但這是一場賭注。」
「如果你賭輸了,你沒有權利去承擔這樣的風險,因為你孩子的損失遠大於你的損失。不要嘗試說服自己那些會傷害其他孩子的言行事物,不會傷害到你的孩子,有些賭注和自我欺騙,是父母絕對不該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