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宏如 發達公司總經理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4-03-30 22:29
「教養」並不等於「環境」
「教養」並不等於「環境」
「遺傳」(heredity)和「環境」(environment),就像陰和陽一樣,是通俗心理學中的亞當和夏娃,是老爸和老媽。在唸高中時,我對它們就知之甚詳了,多到當我父母責罵我時,我會告訴他們,假如他們不喜歡我現在這個樣子,他們不能怪別人,只能怪他們自己,因為是他們提供了我遺傳的基因和生長的環境。
「遺傳和環境」——我們那個時候是這樣稱呼的——現在則被稱為「先天和後天」(nature and nurture)。它們本來就非常強勢,如今換了個名字後就更加強有力了。先天和後天涵蓋所有的變項,每個人都知道,而且沒有人會質疑「先天和後天」是推動者和塑造者。它們使我們變成今天的這個樣子,更決定我們的小孩未來會是什麼樣子。
沒有人對這樣的說法提出質疑,因為它看起來像是不證自明的。這兩個決定孩子未來的因素就是先天——他們的「基因」(gene)和後天——撫養他們長大的方式;這是眾所相信的,也是心理學教授所相信的。這樣幸運的巧合是不容忽視的,因為在科學上,大部分的時候是專家認為是一種,一般街上老百姓想的又是另外一種。但是在這件事情上,不論是教授或是排在你前面準備付錢的那位人士,想法都是一樣的:先天和後天決定了一切。先天(大自然)給了父母一個嬰兒,而這個嬰兒要變成怎樣,決定於父母要怎樣撫養他。好的環境可以彌補許多先天的不足;欠缺好的環境則會辜負上天許多的美意。
這就是我在沒有改變想法之前所深信的。
但是我所改變的想法,是關於父母教養的方式,而不是環境的重要性。這本書不是那種遺傳決定論的書;它絕對不是。環境本來就跟遺傳一樣重要。兒童在成長過程中所經驗的事情,本來就和他天生能力一樣重要。我所質疑的是「教養」是否就等於「環境」的同義詞。把這兩者當做同義詞,我認為是自找麻煩。
「教養」不是一個中性詞,它的身後還附有另一層涵義。它含有撫養、照顧的意思在內,與「營養」(nourish)、「哺乳」(nurse)來自同一個拉丁文的字根。把教養當做環境的同義詞,是基於下面這個假設:影響兒童成長的因素,除了基因之外,就是父母教養的方式。我稱它為「教養的假設」(nurture assumption)。只有在拉拔兩個孩子長大,又與別人合寫過三版有關發展心理學的大學教科書之後,我才開始對這個假設產生懷疑。一直到最近,我才確定它是錯的。
要去反證一個不需要證明的假設是很困難的。我的第一個步驟是去證明教養的假設不過是一個假設而已。我的第二步是要說服讀者它是一個不成立的假設。我的第三步是提供讀者一個新的假設來取代它。我所要提供的看法,與舊的、想要取代的那個假設一樣強而有力——是我們何以變成今天這個樣子的一種新的解釋方法。我的回答方式是從小孩天生就擁有的心智來著手,因此,這需要先談一下人類的發展歷史。現在就請你跟我一起超越時空,到別的社會,甚至到黑猩猩的社會裡看一看。
根據教養的假設,父母將文化訊息(cultural knowledge;包括語言)傳輸給孩子,並把孩子準備好,使他將來可以進入社會做一個好公民。但是新移民的子女並沒有從他們父母身上習得當地的語言與習俗,富有的英國人子女看到他們父母的時間少到使這個理論不太可能成立。許多不同文化中的子女,如果行為太像父母的話是會惹麻煩、有苦頭吃的。但是這些兒童統統都學會了他們社會所期待他們的行為。
在嬰兒的生命中,照顧他們的大人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這點是毋庸置疑的。從這些人身上,嬰兒學會了他們的第一種語言,形成第一次經驗,並得到遵循規律的第一個教訓。
兒童需要及早學習親子關係與遵守規律,而且也需要學習語言,但是我不再相信兒童早期在家中所習得的經驗,會決定他們以後的行為形態。雖然學習本身就是一個目的,但是兒童在家中所學的東西可能和外面世界無關。因此當他們踏出家庭開始出外時,他們可能會很輕易地將這些東西拋棄,就像他們一出門就立刻把媽媽強迫他們穿上的毛衣脫掉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