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習生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12-04 12:14

國研院非平面元件服務平台將上線,盼接軌業界

國研院奈米元件實驗室繼成功研發出「多重鰭高鰭式場效電晶體」之後,再宣布將自本月起開放「非平面元件服務平台」,盼能提供國內研究者於研發各種元件雛型與製程技術之用。關於研究成果如何與業界接軌,國研院奈米元件實驗室也透露,其所開發出多重鰭高的技術已在申請台灣、美國專利,希望能優先提供給台灣的學界、業界使用。
事實上,國研院奈米元件實驗室表示,其頂頭上司國科會的「產學大聯盟」,早與國內晶圓代工龍頭台積電(2330)的「大同盟」(Grand Alliance)之間存在合作關係,以5~7奈米製程節點作為研發的重心。據了解,其每年約有政府經費5億元、民間經費1億元的資金,從事相關研究,其中包括台積電、記憶體大廠旺宏(2337)、微機電(MEMS)廠商,以及日系的設備大廠均有投入資源共同研發合作。
國研院奈米元件實驗室說明,目前20奈米以下的製程,就要往3D結構(意指鰭式場效電晶體)去走,不過10奈米以下的更先進製程,光是鰭式場效電晶體的架構可能還不足以應付漏電流等問題,可能同時還要加入更先進的材料,而國研院奈米實驗研究室目前於5~7奈米的技術節點也已有些研究突破。惟無論如何,非平面式元件(包括鰭式場效電晶體與多重鰭高鰭式電晶體),可說是20奈米以下製程不可或缺的。
國研院奈米元件實驗室進一步指出,英特爾於2012年推出IvyBridge處理器,且首採鰭式電晶體(FinFET)結構量產後,包括英特爾自己、台積電、以及三星,在接下來的14/16奈米製程,預計都將使用這樣的鰭式電晶體架構。此次開發出多重鰭高鰭式場效電晶體,就是希望除了單一鰭高的鰭式場效電晶體外,能夠提供半導體業者更靈活的電路設計方式,而國研院奈米實驗研究室也會持續與台積大同盟等夥伴密切合作,希望能夠更快協助業界達成量產的目標。依目前該單位的預期,多重鰭高鰭式場效電晶體,可望在5年內協助業界進入量產。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