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小喬 發達集團代表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09-16 13:23
硅谷贏了!歐洲手機產業節節敗陣
【大紀元2013年09月15日訊】最近兩筆收購交易說明了歐洲在手機、尤其是智能手機陣地上節節敗退。英國電信運營商沃達豐(Vodafone)以1300億美元的價格出售了在威瑞森無線(Verizon Wireless)所持的45%的股份,將自有資產削減了一半。微軟(Microsoft)則以54億歐元收購了芬蘭諾基亞(Nokia)的手機部門,這一價格相對該部門巔峰時期的價值可謂低得可憐。
2000年底,諾基亞的市值是2090億美元,蘋果86億美元。到了2012年底,諾基亞的市值僅143億美元,蘋果是6270億美元。幾近8000億美元的此消彼長!
歐美手機產業勢力的消長,英國《金融時報》專欄作家加普(John Gapper)認為功勞應記在美國的生態系統頭上:在硅谷的引領下,美國的生態系統超越了歐洲靠監管和標準制定建立起來的早期優勢。硅谷雄厚的創新能力與美國電信業的適應能力一起顛覆了格局。
「美國製造」智能手機操作系統——蘋果iOS、谷歌安卓(Android)和微軟Windows Phone——的市場份額從2005年的5%躍升至2012年的88%。
近來促成市場生態最大變化的即是:蘋果(Apple)和谷歌(Google)將價值重心由手機和網絡轉移到軟件和服務中。以蘋果為例,其軟件和服務是與其設備綁定的。
風投公司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的合夥人米克(Mary Meeker)在近期一次演講中提到了上述變化的規模。
她還預見,手機和平板電腦消耗的數據流量正在迅速上升——米克估計,2010年至2015年,這一數據流量將增長26倍。在歐美手機勢力輪番消長之後,下一波是否該是亞洲興起。
加普最近就這場手機生態演變做了以下的分析報導。
歐洲喪失原先標準優勢
歐洲占得監管和標準制定先機,但漸漸令美國受惠。歐洲之所以早早在移動領域占據優勢,是因為歐盟(EU)將全球移動通信系統(GSM)定為運營標準,歐洲各國則將本國牌照頒發給三到四家互相競爭的公司,從而建立起競爭激烈但井然有序的市場。
相比之下,美國頒發的地方移動網絡牌照五花八門,並且沒有制定統一的技術標準。移動行業在麥考(Craig McCaw)等先驅的引領下,花費大量時間整合和統一技術,終於建立起秩序。
這樣,在第二代移動通信技術(2G)和第三代移動通信技術(3G)出爐時,美國制定了比較統一的標準。到2011年第四代移動通信技術(4G)面世時,不僅技術標準已經統一為長期演進技術(LTE)系統。
與此同時,歐洲公司卻遭到壓榨,被迫為3G牌照支付天價。分析師梅瓦瓦拉(Cyrus Mewawalla)表示:“歐洲政府貪財,剝奪了運營商的資金。”相對嚴格的歐洲監管令消費者受益,但也讓Verizon和AT&T在資金方面占據了優勢。
歐洲失掉智能手機軟件平台
運營標準之爭讓位於智能手機軟件之爭。相繼問世的蘋果iOS和谷歌安卓(Android)平臺擊敗了微軟的Windows Mobile和諾基亞的塞班(Symbian)。
分析師埃文斯(Benedict Evans)表示,塞班很適合內存、電池和處理器能力有限的設備,但iOS才是未來的理想之選。「塞班所做的各種取捨在2000年時還是合理的,在2007年iPhone面世時已變得不合理了。」
硅谷贏了!
歐美運營商曾試圖給手機世界圍上一道圍牆,使開放標準和軟件隔離開來,但蘋果創始人喬布斯(Steve Jobs)用iPhone和iOS挫敗了這項企圖。它們“圈護”定義手機內容的企圖失敗了。
這影響到了手機廠商摩托羅拉(Motorola)等和美國運營商威瑞森(Verizon)等,對歐洲廠商和運營商的影響也一樣深遠。但美國在軟件和互聯網創新方面實力雄厚,有能力利用這種局面。到2009年,蘋果iOS和谷歌Android已成為手機世界的核心。
目前,亞洲市場興起。三星已取代諾基亞成為世界最大的手機廠商。而接下來的主要競爭戰場是數據流量,亞洲消費潛力大。作者加普最後提出質疑:美國對歐洲做的事情,可能亞洲也會對美國做。
(責任編輯:王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