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yy 發達集團稽核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01-25 07:54

匯率阻升不阻貶的學術論戰

匯率阻升不阻貶的學術論戰
過完農曆年後,在任將滿15年的中央銀行總裁彭淮南續任否,成為各界關注焦點,一般預料,獲提名連任機率高。央行掌控匯率利率,貨幣政策動見觀瞻,物價波動經常帶動通貨膨脹或者緊縮,影響人民生活甚鉅,也難怪凱因斯曾說:「通過連續通貨膨脹,政府可以秘密、不為人知沒收公民財富的一部份,用這種辦法,可以任意剝奪人民的財富,在使多數人貧窮的過程中,卻使少數人暴富」。此說法略顯誇張,但也不失啟示作用,大陸的宋鴻兵以陰謀論立場出發連寫3集的《貨幣戰爭》持續大賣,或許也應驗前述格言的歷久彌新。
論及我國央行政策,「阻升不阻貶」常成為輿論話題,不過,須先釐清的或許是字面文意,「阻升不阻貶」並非指央行干預匯率,「只」阻擋新台幣升值而完全放任新台幣貶值,較精準的說法應是:平均而言,央行干預外匯市場行為「顯著」受新台幣升值衝擊影響;亦即當央行干預外匯市場的「平均行為」顯著受到新台幣升值衝擊影響,即稱「阻升不阻貶」。
知名學術期刊《經濟論文叢刊》最新1期(第40卷第4期)內容,刊登台大經濟系教授陳旭昇所撰文章「央行『阻升不阻貶』?─再探台灣匯率不對稱干預政策」,繼2008和2010年之後,陳旭昇持續以實證方法,關注台灣匯率政策。該文將匯率衝擊分成貶值與升值衝擊,進一步探討央行是否在外匯市場上採用不對稱的匯率干預政策,結論指出,如果匯率干預政策是為了因應「實質匯率衝擊」,央行在1998年3月前後的匯率干預政策有很大不同,證據顯示,前述時點之後,央行對實質匯率確有「阻升不阻貶」行為,同時,若將研究問題改為因應「名目匯率衝擊」,實證結論不變,同樣在1998年3月前後,匯率干預政策「顯著不同」。
1998年3月發生何事?當年2月華航發生空難,原任央行總裁許遠東不幸身亡,時任中國商銀董事長的彭淮南臨危受命接任迄今,而總部設在義大利、每月發行量約5萬、工作人員不到30名的《全球金融雜誌》(Global Finance), 9次頒給彭淮南A級榮譽,也讓「9A總裁」之說廣為流傳。
然而有意思的是,經濟學者在學術期刊發表文章,央行官員不知是自行起意、揣摩上意或臨危受命,每次一有對央行匯率政策的研究文章獲刊,短時間內,《中央銀行季刊》或《經濟論文叢刊》即出現「不同意見」回應文,其間因果實耐人尋味。
事實上,經濟學者多謹守當代經濟學核心要旨,只作實是(positive)分析,不作規範(normative)分析,只針對客觀事實進行分析,不主觀評論政策良莠。長期而言,一國實質匯率若相對其它出口競爭國貶值,對出口產品的廠商有利,但對消費進口產品的消費者不利,這是經濟學ABC,無關好壞,任何政策幾乎不可能討好所有人,一定有其取捨(trade-off),匯率政策尤其如此。
如果央行能夠主動公布外匯市場干預的「歷史」資料,讓學者有足夠資料進行學術研究,也讓民眾對9A總裁的滿意度,能在資訊更為對稱的情況下,接受嚴格檢驗。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