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臭臭 發達集團技術長
-
來源:股海煉金
發佈於 2012-08-16 22:14
4417金洲小故事
【經濟日報╱記者丁威/專題報導】 太陽逼得人直冒汗的下午3點,屏東縣枋寮鄉的一座廠房內,幾位工人仔細將大型圍網裝好,準備進行拉力等最後階段的測試,待會兒,網子要送到高雄港裝櫃,再出貨到遠在中美洲的巴拿馬,同時還有各種不同的漁網,會分送到北歐、南美、西非、地中海、東南亞等不同的國家。
這家生產漁網的金洲海洋科技(KING CHOU),是全球第一大的尼龍漁網供應商,很多人沒有聽過他的名字,雖然一年的營業額不大,但卻在全球50個國家、擁有逾200個客戶,產品依大小、規格不同多達上萬種。而且我們所吃的鮭魚、鮪魚甚至到任何魚,都可能是使用它所生產的漁網捕撈或養殖。
金洲憑藉著網子這項產品,能做到掛牌上櫃,股價還有20元以上的水準,比起不少紡織、塑化大公司都要高。翻開它的財報更讓人吃驚,每年的毛利率維持10%以上的表現,即使歷經金融海嘯,公司也沒虧錢,去年前三季還繳出每股純益0.94元的成績。
在台北101金融大樓興建時,找它提供安全網;八八水災後漂流木影響航道,也是找它提供網子將漂流木移開。金洲從漁網延伸到更多不同種類的網子,它為何能脫穎而出呢?
金洲董事長陳加仁說:「漁網不是大生意,卻很複雜,很多人即使有錢,也不會想投資。」他一語道破這個產業的特殊性,他指著自家產品說:「一張不好的網子,捕不到魚」,一張養殖用的箱網,可以養800公噸的鮭魚,以目前1公斤5元美金算,產值是400萬元美金,「你說網子重不重要?」
從陳加仁的話,可以知道為何漁網市場上,新加入對手不多,同業又紛紛退出市場,因為,即使漁網被歸為傳統產業,但跨入門檻,卻比想像中高,不輸給高科技產業。
民國50年代初期越戰,美國為支援越南漁民,向台灣採購漁網,需求大增,金洲前身是家供應漁網給美軍的小家庭工廠。
打入西非 企業成長關鍵
民國67年,陳加仁和父親以美金100萬元成立金洲,一開始鎖定較為高階的歐、美市場以及尼龍產品布局,透過研發、製程改善等環節降低成本,以低於20%至30%的價格,搶下不少原來由日商供應的市場,開始在業界茁壯。
民國72年,陳加仁透過朋友介紹,打入高毛利的西非市場,獲利能力大增,這是金洲由小變大的關鍵。在這段時間內,公司營業額衝上4億元,加上利潤又好,有足夠的資金改善財務結構,並且擴大產量,此時,市場競爭激烈,漁網又被視為勞力密集的傳統產業,同業也開始紛紛轉型,但成效不如預期,金洲乘勝追擊,不斷併購與擴產,拉開與同業距離。
以尼龍用網來說,民國75年以前,市場上較具規模的有三至四家,但金洲76年買下萬丹廠將月產能擴充至250公噸後,市場僅剩下三家,等到金洲民國84年西進大陸,85年產能同時提升,躍居全球第二,前年越南廠投產後,三個生產基地月產能達700公噸,擠下日本及國內同業廠商,登上第一。
月產量700公噸有多大?陳加仁說,若用面積的概念來看,用700公噸的尼龍做一張網子,可以覆蓋住四分之一個高雄市,一年可做出覆蓋住三個高雄市的漁網。
專注本業,是金洲立於不敗的成功因子。陳加仁認為,產能看的是規模經濟,真正建立起金洲市場地位的,其實是「經驗」。他說:「全球70%的面積是海洋,一個客戶如果需要網子,只要說出打算在哪個海域捕撈?要用什麼樣的船種?我就能替它生產一張可以捕到魚的網子。」
除了捕撈之外,養殖水產品也少不了漁網。全球水產品市場每年供給量約1.1億公噸,大約十年前,養殖水產品一年只占1,000萬公噸,現在養殖產量已經提升到3,000萬公噸,占整體比重達到三成水準。陳加仁認為,隨著海洋資源逐漸匱乏,未來養殖比重勢必會大幅成長,養殖用箱網也將成為市場的主流產品。
顧客至上 重視售後服務
陳加仁強調,售後服務也是金洲稱霸業界的關鍵,尤其是漁網,常常遇到水流太強等不可抗力的因素讓漁網破損,這時候,快速、專業、完整的服務就是競爭優勢,讓客戶喜歡使用金洲的產品,風險低、有保障。
去年金融海嘯,金洲也遭波及,全年營收衰退至13億元,但獲利不減反增。法人預估,金洲今年營運表現會比去年好;也許就如陳加仁所說:「漁網這個行業,是小生意中的大生意,沒有暴利,但就是可以穩穩的賺。」
從雨傘王國、製鞋王國,到全球晶圓代工龍頭,台灣的產業發展一直是台灣經濟奇蹟的關鍵元素。經過經濟結構轉變、產業演進洗禮及全球化的推動,正有許多新的產業崛起,並在全球經濟競爭的舞台,勇奪第一。這些「新台灣第一」的企業,象徵了台灣產業的生生不息,展現台灣經濟的新生命力。本報每周一推出「新台灣第一」系列專題,剖析這些企業的成功密碼,引領讀者深觸台灣產業的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