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聯合耐隆 發達集團副董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6-07 17:06
惠譽信評:公銀壓力測試資本大致充足 銀行登陸獲利不易
惠譽信評7日指出,根據壓力測試結果顯示,多數台灣公股銀行擁有足夠的資本水準,在全球遭遇景氣循環大幅衰退的假設下,仍有能力承受大幅增加的信用損失,而6家公股銀行中,以合庫銀行對無預警外在衝擊受影響較大。
此外,惠譽信評也提到,台灣銀行業登陸面臨中國大陸有關當局的法規限制及本身的財務實力受限,想要大幅獲利並不容易。
惠譽信評表示,主要影響壓力測試結果的參數為放款損失率,其比率主要受各家公股銀行的成長策略、放款組合的風險狀況、影響因素包含產業集中度,單一企業集中度或風險分散程度。
惠譽認為,公股銀行的成長策略和風險偏好溫和,放款成長通常相當於或略低於經濟成長率。
不過,惠譽提到,在6家受評的公股銀行中,合庫銀行在面臨無預警的外在衝擊時受影響的程度最大,該銀行的惠譽核心資本比率將降至4%以下,其他5家公股銀行則將能維持核心資本比率在可接受水準的7%以上。
惠譽信評資深副總經理李信佳指出,壓力測試結果顯示,台灣政府在可預見的未來,較不可能面臨來自公股銀行突發性的增資需求而遭受太大的壓力。
惠譽報告中也指出,雖然多數公股銀行的資本水準低於台灣整體銀行業平均,且獲利能力亦偏弱,社會大眾仍對公股銀行的償付能力具高度信心,或因如此,導致公股銀行容易安於現狀進而阻礙其進行積極結構性改革的進度。
其他受評的5家公股銀行包括台灣銀行(「AAA(twn)」/展望穩定)、兆豐國際商業銀行(「A-」/展望穩定)、第一銀行(「BBB+」/展望穩定)、華南銀行(「BBB+」/展望穩定)以及彰化銀行(「BBB+」/展望穩定)。
此外,對於台灣銀行業陸續登陸,李信佳分析,台灣銀行業登陸是相當消耗資本的,但台灣銀行業在亞洲的銀行業中,資本適足率偏低的,香港及新加坡銀行業的資本適足率維持在13%至16%,台灣的銀行業約為9%,也因此,登陸設分行普遍面臨增資的壓力,但增資卻又沒那麼容易,公股銀行面臨國會的監督,民營銀行進行海外籌資的少之又少,至今台灣的銀行業沒有到國外發行普通股的籌資記錄。
也因此,他認為,台灣銀行業登陸面臨增資、大陸法規限制的雙重壓力,因此,台灣銀行業登陸人人懷抱希望,但是獲利沒那麼容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