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8-11-01 11:50

蔡明忠撿到的便宜 背後隱藏千億「負債」

商業周刊更新日期:"2008/10/31 09:47"文/李郁怡、吳修辰
ING安泰人壽在台灣二十年,風光一時,而所有的繁華,在今年十月二十日,台灣富邦金控舉行記者會宣布購併ING安泰這一天,終告落盡。
十二年前,ING安泰人壽用「世事難料」這句話打造外商保險公司的傳奇;十二年後,ING安泰人壽竟成為「世事難料」的寫照。
時間拉回到十月十五日傍晚,富邦金總經理龔天行帶著富邦金法務長、富邦人壽精算主管一行三人,與摩根大通台灣區總裁錢國維帶領香港、新加坡團隊約十人,來到香港皇后大道東一家律師事務所。
坐上談判桌,ING總部丟出的價格是七億五千萬歐元,此價格令龔天行大為驚訝。因為兩年前,富邦金與ING集團接觸時,對方開出價碼是此數字三倍,近二十三億歐元。
十月十八日凌晨一點,雙方握手達成協議。兩天兩夜密集談判,富邦金以新台幣一百九十五億元,買下擁有六千億資產、總保費收入市占率台灣第四大的壽險公司,價格只有兩年前的三分之一。
購併案宣布後第一個交易日,投資人認為富邦撿到便宜,富邦金股價逆勢上漲。
真是撿到便宜嗎?看在金融保險專業會計師眼中,至少有三大疑問讓人費解:
疑問一:二十年來賺了近二百五十億元,買家只付一百九十五億元就成交。 疑問二:淨值新台幣四百零五億元,卻以淨值○.七一倍出售。 疑問三:ING安泰進入台灣市場第九年開始轉虧為盈,卻從沒分紅給股東。
台灣人眼中的績優生是荷蘭人眼中可能賠錢的公司
三大疑問的背後,凸顯荷蘭人看保險公司賺不賺錢的角度,和台灣人大不相同。台灣人眼中的績優生,看在荷蘭人眼中,卻是一家無利可圖、甚至可能賠錢的公司。
關鍵在於,雙方對風險的認知不同,適用的會計準則不同,從而對責任準備金的提存金額,產生巨大落差。
原來,在ING集團總部所在的歐洲,於民國九十四年試行新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 (International Financial Reporting Standards,IFRS,見小辭典),對風險的認定較台灣嚴格,因此ING集團總部將台灣分公司ING安泰放入合併報表所提列的責任準備金遠超過台灣標準。
到今年第三季止,ING安泰依據台灣規定提存的責任準備金是新台幣四千八百六十一億元。ING提存的責任準備金符合台灣的法定標準,是守法的乖寶寶。
不過,依照新的國際財務報告準則,台灣的準備金提列卻不夠。根據ING總部在民國九十四年的資料,按照國際財務報告計算,ING母公司必須為台灣ING安泰再提存二十八億到三十三億歐元的準備金;按當時匯率計算,相當於新台幣一千一百二十億元到一千三百二十億元。
如果以國際財務報告準則最嚴格標準計算,將ING安泰去年底淨值四百零五億元,扣除掉所須增提存的高標一千三百二十億元,ING安泰的淨值將由正轉負,達負九百一十五億元!
在金融海嘯之後,連ING集團本身都必須接受荷蘭政府金援,放眼未來,全球景氣險峻,要寄望ING安泰未來的投資報酬率補足這近千億元,無異緣木求魚。無怪乎ING集團執行長陶曼特(Michel Tilmant)說明賣出ING安泰的理由,是因為「投入太多資本,報酬率卻很低。」
「ING安泰不是炸彈」三大誘因讓富邦甘冒風險
民國八十九年,荷蘭人以高價買下美商安泰國際公司(海外事業部門),八年後荷蘭人卻急於求售,箇中原因如同一位ING安泰高階主管形容:「就像是你當初辛苦追到一個漂亮女生,結婚之後馬上想要分手,一定是有什麼問題。」 只是,為什麼讓荷蘭人想趕快離婚的女生,富邦卻搶著要?
首先,做為資金雄厚的保險業者,富邦手上握有台北信義計畫區、亞太信託大樓等相對穩健的投資。不動產投資長期收益穩健,可以鎖住保單動輒三十年以上的收益不足風險。
其次是合併綜效。美林證券報告指出,富邦金在企業版圖中銀行與非保險的金融業務都很強,布局中國又早,購併ING安泰可望使得富邦金在未來三年之內,成為台灣金融市場重量級的競爭者。
最後,也最為重要的是,台灣暫時還沒有馬上實施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壓力,ING荷蘭總部必須提存的一千億準備金,富邦金不必馬上提撥。
龔天行表示,在購併ING安泰時,富邦已經看到了利差損的問題,「我們買的價格是淨值的折扣,並沒有付現存保單產生的價值,就是認為有利差損的問題,但並不是有利差損就不能碰。」
他解釋,由於準備金已依據台灣法令完全提足,「我要強調,ING安泰不是一個炸彈。」
※ 精彩全文,詳見《商業周刊網站》。http://www.businessweekly.com.tw/※ 本本文由商業周刊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