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馬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8-11-01 11:44

消費者勒緊褲帶 反成惡性循環

自由更新日期:"2008/11/01 04:09"
過去一直令人擔憂的「美國消費者全面投降」(capitulation)已然出現,根據週四公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報告,第三季實質消費者支出較去年同期下跌三.一%,實質耐久財支出則下跌十四%。
若想理解這些數據的涵義,你得明白美國消費者幾乎從未削減支出。自二○○一年的衰退以來,消費者支出持續上升,上回出現單季下跌是在一九九一年,但單季跌幅這麼大則為一九八○年以來首見,當時經濟面臨嚴重衰退,還出現十位數字通膨。
這些是第三季(七、八、九月)的數據,這些數據基本上告訴我們,雷曼兄弟九月中旬申請破產,導致信心崩盤前所發生事情,也是反映道瓊指數跌破一萬點前的情況。這些數據也沒有呈現消費信貸管道大幅削減後的全面影響,此一情況還在進行當中。
入不敷出 聯準會無法掌控
這似乎是消費行為出現劇烈變化的開始,卻來得很不是時候;沒錯,美國消費者長期以來一直入不敷出,一九八○年代中期,美國民眾會把約十%收入儲蓄,但最近儲蓄率多半低於二%(有時甚至出現負數),消費者負債已增至占GDP的九十八%,為二十五年前的一倍。
若干經濟學家告訴我們,無需擔心,因美國民眾會用暴漲的房價和股票抵銷增加的負債;但不知怎的,最近我們很少聽到這種說法。
遲早消費者得勒緊褲帶,但當前美國民眾縮衣節食可能會造成不幸,當消費者削減支出,經濟卻陷入流動性陷阱,此一情況是聯準會無法掌控經濟後果。
讓我做點背景說明:如果你是總體經濟學的老師,學期中總會碰到一個關鍵時刻—解釋個人美德如何成為公眾惡行,消費者儲蓄行善如何害他人變窮;重點就是,如果消費者削減支出,少了消費支出,經濟就會陷入衰退,每個人的收入也會減少。事實上,消費者減少的收入可能大過於支出,因此,他們試圖增加儲蓄的舉動將事與願違,可能造成所謂的「節儉的弔詭」(paradox of thrift)。
但在此刻,老師趕緊解釋此一美德並非真的惡行;若消費者削減支出,聯準會就會降息因應,協助經濟避免衰退,刺激投資成長。因此,美德終究是美德,除非因為某些因素,如聯準會的降息無法抵銷消費者支出下滑。
抱怨無用 美國已過度消費
我敢說,你會猜接下來可能發生什麼事。事實是目前我們陷入流動性陷阱,聯準會政策已失去大部分的牽引力。柏南克尚未像一九九○年的日本那樣,把利率降至零,但很難相信利率由一%降至零,會對經濟產生多大的正面效益,特別是這場金融危機已讓聯準會政策與民間部門脫鉤;聯準會雖然持續降息,但抵押貸款利率和企業所付的利息卻高於今年初。
因此,美國消費者全面投降來得很不是時候,但抱怨無用,我們需要的是政策回應。對金融體系持續進行的紓困,即便發生作用,也只能稍稍緩和這個問題,也許部分消費者還能繼續使用信用卡,但如我們所見的,在銀行減少放款之前,美國民眾早已過度消費。
拯救經濟 政府應實際支出
美國經濟現在需要的是為縮衣節食的消費者做點事情,即提出大型的財政刺激方案,而這回刺激方案應以政府實際支出的形式,而非對可能不會花錢的消費者寄退稅支票。
希望國會在總統大選結束後,儘快提出拯救經濟的方案,也希望跛腳的布希總統不會從中阻擋。
(本文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本屆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在紐約時報的專欄文章/編譯盧永山特譯)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