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n2929 發達集團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25-08-31 05:18

台灣太空青年突圍國際舞台 20多歲跨域女性如何扮要角?

2025/08/30 12:27  
「聯合國太空世代諮詢委員會」(SGAC)過去會員註冊選項只有「China」,TSG副理事長張芹芸(右)與團隊成員,在國際場合當面與SGAC高層溝通。(TSG提供)
〔記者徐子苓/台北報導〕說到太空,許多人覺得離日常生活太遙遠,或聯想到美、中等強權。但在台灣,有一群平均年齡只有26歲的青年,正用行動縮短這段距離。這群來自不同專業的年輕人,自發組成「台灣太空世代發展協會」(Taiwan Space Generation TSG),在下班之餘投入太空事務。特別的是,TSG女性比例過半,連理事長、副理事長都是女性,打破「太空=男性工程師」的刻板印象。
青年與TASA相輔相成 突破外交困境
受限於國際處境,台灣難以正式參與國際太空組織,但青年角色意外成為突破口。國家太空中心(TASA)太空政策法制組組長江俊儒指出,官方機構參與有限,但國際間都有成熟的青年交流平台,台灣青年在國際場合除了可替台灣發聲,也能帶回國外第一手資訊。
TSG理事長王安棣正扮演這樣的橋樑。她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分享,台灣在太空方面缺乏國際曝光度,各國對台灣太空發展較為陌生,因此每次出席展會,她都會主動向各國官員介紹台灣現況。
幾個月前,王安棣與TASA同團前往美國參加「Space Symposium」,這是全球規模最大的太空展之一,匯聚各國太空領袖,且帶有美方濃厚的軍事色彩,也因為由美國主導,台灣才能在台美友好的背景下參與。
這是少數台灣能與世界太空圈近距離對話的機會,TASA趁機與多國機構交流或進行閉門會議,學習各國經驗、甚至洽談合作。王安棣也在這個場合積極與各國青年建立連結,她說,「這些人未來很可能會成為各國太空領導階層,如果在他們起步階段就了解台灣,未來就更可能把台灣納入全球太空佈局。」
去年,台灣還成功爭取到一大突破。國際組織「聯合國太空世代諮詢委員會」(SGAC)因遵循聯合國體系,過去會員註冊選項只有「China」,台灣人只能被迫勾選這一欄,或乾脆放棄申請。
在台灣各方協助下,TSG團隊在國際場合當面與SGAC高層溝通,並舉出奧運等台灣參與的先例,經過多次交涉,最終讓SGAC增列「Chinese Taipei」。對青年而言,這不只是名稱問題,更象徵台灣在國際太空舞台的能見度。
TSG理事長王安棣今年前往美國參加「Space Symposium」,與各國青年建立連結。(TSG提供)
非紅供應鏈 台灣太空產業有優勢
除了國際發聲,TSG也希望幫助青年走進產業。副理事長張芹芸曾在台灣太空新創任職,目前在美國太空公司工作,她指出,台灣的半導體聚落和電子供應鏈是國際關注的優勢,「客戶要晶片或零組件,在台灣可以快速拿到好貨。」
更重要的是,台灣位於「非紅供應鏈」的關鍵位置。她觀察到,因為太空和國防密不可分,美中在太空安全領域各自建立陣營,而台灣廠商被視為「非紅」的可靠選項,這讓國際更願意合作。
太空需要各種人才 女性不能缺席
王安棣和張芹芸身為女性領袖,且TSG成員女性比例達54%(30位),在男性主導的理工領域格外罕見。張芹芸坦言,台灣太空產業仍以工程師、男性為主,但TSG鼓勵多元背景加入這個領域,「法律、經濟、政治、公關的人才都需要。」
王安棣補充,太空產業不會只談火箭技術,還涉及法規、商業應用等非技術面向,各領域的人都能有貢獻。舉例來說,太空服的設計若僅由男性主導,可能會忽略女性身體需求。她強調,「我們希望太空應用for all,不同文化、性別、專業背景的洞察都很重要。」
大力支持青年培育的TASA組長江俊儒認為,青年交流對台灣具有雙重意義:既能補足官方外交的侷限,也能吸引人才投入產業。隨著國際太空事務越發蓬勃,這群年輕人正用行動證明,台灣雖然並非傳統太空強國,卻能以「青年」和「女性」之姿,為下一個太空世代打開大門。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