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05:30

台灣群眾集資平台已走向長期專案類型的轉型道路。(記者方韋傑攝)
記者方韋傑/專題報導

社會類型的群眾集資正快速崛起,成為2024年最受矚目的類別,特別是在宗教建設與災後重建這兩大領域。(資料照)
台灣群眾集資市場正在經歷一場結構性的轉變!曾經以商品預購為主軸的主流模式,如今正逐步讓位給文化與社會性質的專案。國內三大集資平台嘖嘖(zeczec)、挖貝(WaBay)與Flying V觀察,2024年產品類集資金額明顯下降。相對地,文化與社會類集資項目則呈現穩定上升的態勢,甚至出現「建廟」這類長期工程型專案登上年度第1名的現象。
產品型紅利不再 文化與社會類案子崛起
業者認為,過去產品型集資靠話題新鮮度的紅利吃香,現在的發展條件總額愈來愈嚴苛,以往贊助者享有提早預購、低價購入等優勢,提案人也能在產品尚未量產前籌得資金。然而,隨著主管機關強化履約規範與檢舉文化蔓延,加上平台被動流量的吸引力下滑,使得許多品牌寧可轉向自營電商,避開繁複的集資流程。
相對地,文化與社會類案子卻找到新的成長縫隙。從早年的日曆專案,到近年出現紀錄片、在地歷史、災後重建與宗教信仰等多元主題,這些提案不再追求「爆紅」,而是主打長期經營與深度社群連結。例如2024年集資金額最高的專案,便是一樁為期兩年的建廟計畫。
這類案子不僅募資期長、提案頻率高,也逐漸出現「定期定額」的支持模式,讓群眾參與從「單次贊助」轉向「訂閱型捐助」。集資週期的延長與穩定回流,正在形成另一種新型的財務結構,讓原本難以商品化的文化與公益題材,得以在平台上生根發芽。
當然,這也與平台自身的角色定位調整有關。例如貝殼放大逐漸專攻社會與文化專案,嘖嘖與Flying則仍以商品為主,逐漸形成「內容場域分流」的格局。在集資型態分化之際,台灣平台雖尚未邁向資本市場,卻已形成內部成熟的商業分工。
平台抽佣為主 擴張幅度仍屬有限
對於平台是否具備到資本市場籌資的潛力,國內業者普遍坦言,除非未來有更資本密集的創新商業模式,否則目前並無太多誘因,「我們穩定獲利,但不是賺大錢」,主要是因為平台大多以抽佣為主要業績來源,無論集資案子變多與否,平台本身能擴張的幅度有限。
例如日本群眾集資平台Makuake,雖已於東京證交所上市,但2020年仍有單月虧損,全年營收僅30億元,至2024年也並無明顯起色,代表集資產業即使已經走入資本市場,也未必代表真正成熟,只是進入下一階段的起點。
從集資案的主題轉向,到平台角色重組,乃至AI與社群行銷工具的應用深化,台灣的群眾集資正處於「消費型態與價值偏好同時變化」的臨界點。文化與社會類專案雖然不若產品案爆發力強,卻具備穩定、長期、深度的潛力,也許正是下一階段群眾參與經濟的核心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