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14 05:30

「知恩寺建寺」專案計畫集資案已累積逾7400萬元,成為去年度榜首。(翻攝挖貝官網)
記者方韋傑/專題報導

2024年群眾集資排行榜社會類
社會類型的群眾集資正快速崛起,成為2024年最受矚目的成長類別。特別是在宗教建設與災後重建這兩大領域,集資平台上不僅出現金額破千萬的專案,更呈現出「長期工程、在地紮根」的趨勢轉變。
宗教主題成社會類集資主力
2024年全台金額最高的群眾集資案,不再來自科技產品或流行文化,而是一項建廟計畫。從挖貝平台上的「知恩寺建寺」專案計畫的數據來看,該宗教集資案已累積逾7400萬元,成為去年度榜首;其他如「玄天上帝」等廟宇相關提案也進入前十名,標誌著宗教主題不僅成功打開市場,也成為社會類集資的主力支柱。
「這類案子很特別,它不是一次性的專案,而是動輒2到3年才會完成的工程。」貝殼放大執行長林大涵指出,宗教集資的特性在於其結合信仰動員與社區參與,提案者與贊助者的關係更緊密,願意投入時間、心力與金錢支持一個「長期有價值」的實體場域。
災後集資重建記憶與社群連結 災後重建集資 吸引在地居民贊助
另一個快速成長的子類別則是災後重建。與以往「不特定多數」的賑災行動不同,2024年平台出現多起針對特定品牌或在地空間的重建集資案。例如「田谷漆器店」與「墨帥印刷」,都是針對地震受損的實體店面發起修復計畫,成功吸引在地居民與熟客贊助,展現群眾集資在城市再生與社區韌性上的新角色。
「這種以品牌為核心的災後集資,不只是為了補貼修繕費用,而是在重建記憶與社群連結。」林大涵強調,相較於政府補助的普遍性、捐款的單向性,社會型集資能夠強化參與者的心理連結與歷史感。
此外,定期訂額制度也讓社會類集資逐漸擺脫一次性捐款的框架。例如知恩寺的集資案,持續以每月約400萬元的速度成長,預計明年的累計金額將突破億元大關。這種「長期供養型」的集資方式,不僅穩定資金來源,也讓平台開始扮演公益事業的資金分配中樞。
社會型集資的興起,也反映出台灣社會價值的轉變。在公共預算與信任逐漸稀釋的時代,更多民間組織與在地社群選擇透過群眾集資建立自我治理能力。集資平台則從資金撮合者,進化為公共議題的聚合者與價值轉譯者。
當宗教不再只是信仰象徵、災後重建不再只靠公部門動員,社會類集資為公民社會開啟了另一種可能:一種更有情感、更有故事、也更有持續力的參與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