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7/09 07:04

中國近年來致力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歐新社資料照)
美元佔全球外匯儲備近60%
歐祥義/核稿編輯
〔財經頻道/綜合報導〕中國近年來致力於推動「人民幣國際化」及「去美元化」,從金融開放、跨境支付,到數位人民幣與大宗商品期貨,而隨著市場對美元的信任降低,中國正擴大人民幣在全球貿易與金融體系中的影響力,增加話語權。
70多年來美元一直是全球貿易和金融主導貨幣,占全球外匯儲備近60%,並在石油和黃金等資產的交易中發揮重要作用,幾乎沒有什麼事物能夠真正威脅到它的地位,但近來,美元指數持續走弱,引發市場對國際貨幣秩序可能出現轉變的高度關注。
請繼續往下閱讀...
川普重返白宮後,大肆推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面向全球市場無差別徵收高額關稅,且系列關稅政策朝令夕改、毫無邏輯,再加上利率見頂、通膨趨緩,以及市場對美國赤字與財政可持續性的擔憂,嚴重損害了美元作為全球儲備貨幣的「穩定」特性,美元的強勢地位出現鬆動。
在美元出現鬆動同時,由於市場劇烈震盪,今年來多次出現「股債匯」三殺的情況,反觀黃金等避險資產不斷狂漲,充分反應了全球資本對美元不信任的態度。
而5月穆迪下調美國政府信用評級,其中最重要的因素,就是美國債務問題的持續發酵,引發了信用危機。與此同時,中國持續推動推動人民幣國際化,試圖搶下美元的地位。

今年上半年,美元指數暴跌近11%。(彭博資料照)
上半年美元指數暴跌近11%
今年上半年,美元指數暴跌近11%,創下自 1973 年以來最差的上半年表現,這波跌勢反映出市場對於川普時不時重啟的關稅戰爭、華府不斷擴大的舉債需求,以及聯準會獨立性在全球經濟關鍵時刻可能遭到侵蝕的擔憂與不安。
面對美元信心下滑,中國積極推動人民幣國際化,今年6月,CNBC指出,中國為擴大人民幣在國際影響力,正計畫放寬外國投資者在期貨市場的限制,設計更多能夠使用人民幣的方式,積極推動以人民幣結算雙邊貿易,加速去美元化的速度。
但「SPAC之王」知名風險投資家、億萬富翁Chamath Palihapitiya表示,儘管美元走弱,但仍能維持其主導地位。他說「美元地位不會改變,除了美國以外的國家都依賴美元,他們不想持有本幣。」
近幾年中國有意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藉助一代一路貿易與投資、金磚國家(BRICS)推動使用人民幣交易與結算,以規避美元的主導地位。
此外,前幾年開始,中國試圖與俄羅斯、伊朗等國的部分原油交易採用人民幣結算,公然挑戰美元霸權,而先前有媒體分析,在中國持續推動下,中國有機會成為與美國旗鼓相當的對抗勢力。

中國有意提高人民幣的國際地位。(美聯社資料照)
北京地緣政治風險疑慮未解
雖然中國崛起速度之快,但就經濟來說,近幾年中國經濟面臨增長放緩的趨勢,儘管官方數據顯示經濟成長仍維持在一定區間,但仍引發各界有造假質疑。
《金融時報》曾預估,中國經濟在2060年前都無法超越美國,而去年英國智庫經濟和商業研究中心認為,中國經濟超越美國的時間會延後到2038年,往後延遲十年。
高盛在2011年的報告書裡預測,中國可在2025年超越美國,但2022年底,報告將數據修正為2035年;富國銀行也將中國超越美國的預估時間延至2042年,甚至有些見解認為,中國絕無法超越美國。
美國跟中國的經濟基本,連帶面影響美元與人民幣的未來。近期人民幣想趁美元走弱之際擴大布局,但市場、專家、外媒,大多數對於人民幣想取代美元並不看好,BCA Research專家Matt Gertken認為中國面臨許多障礙,例如北京金融體系尚未完全開放,仍有透明度與地緣政治風險等挑戰,美元地位仍難撼動。
他說:「即使許多人擔心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且中國不像美國對外國投資者開放大量且深厚的流動資產,北京也未完全解決與其金融市場發展有關的地緣政治風險。」

《經濟學人》直言,對於貿易、跨境投資和外匯交易,美元迄今仍是首選貨幣。(路透資料照)
中國尚未展現出一個可靠的替代方案
《經濟學人》直言,對於貿易、跨境投資和外匯交易,美元迄今仍是首選貨幣,即使中國與多國達成部分外貿以人民幣結算,試圖挑戰美元霸主地位,人民幣想取代美元還言之過早。
BCA Research分析師也指出,儘管美國政策的不確定性令市場擔憂,但中國尚未展現出一個可靠的替代方案。
環球銀行金融電信協會(SWIFT)日前公布統計顯示,5月份美元的國際支付比重依然高居榜首,比重從4月的49.68%降到48.46%。
中國部分,排名則從3月的第4名、4月的第5名,跌到5月的第6名,5月份總支付金額也較4月減少23.07%。
有分析師認為,4月初以來人民幣受美中關稅戰影響明顯升值,加上關稅戰衝擊出口,導致中國企業傾向使用美元結算,可能也是人民幣支付減少的原因之一。
人民幣國際化喊了10多年,一步步與美元爭搶市場,但分析師直言,預計美元在短期內不會被取代,這是因為目前沒有任何替代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