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盛頓記者陳熙文
2025年5月10日 週六 上午6:24
美國總統川普八日宣布重大貿易協議,但白宮記者會卻晚了四十分鐘還沒開始,讓所有屏息以待的記者都捏了一把冷汗,深怕雙方沒有談妥,就要鬧出烏龍。所幸記者會最後順利進行,美國與英國宣布貿易協議,一切行禮如儀。
英國方面或許也大感意外,畢竟原來預期是希望在十九日的歐英峰會前完成任務。由此可見,川普政府並不輕鬆,急於在九十天內完成與各國之間的談判,甚至川普近來也換了一套說法,指協議最終是否達成沒有關係,美國會做最後的決定,形同在說美方不肯承擔延長暫緩期的壓力。
對於美國的著急,台灣看著也急;美方擔心在九十天內無法完成貿易談判,台灣則擔心在九十天內排不上貿易協議的班車。不過,美英貿易協議或許有台灣可以參考、借鏡之處。
首先,商務部長盧特尼克和財政部長貝森特很明顯是目前美國貿易談判的核心人物。美英此次達成共識,主要由盧特尼克負責談判,可見川普政府採分區防守,有很明確的分工;在英國、澳洲、印度、南韓和日本這五大重點國家中,由貝森特負責亞洲地區、盧特尼克負責其他地區。
經濟體的大小則對應美國的重視程度,英國雖然不是美國最大的貿易夥伴,但盧特尼克發言時首先提到,英國是世界第六大經濟體。
另外,英國雖然成功與美國達成協議,但百分之十的對等關稅並沒有出現調整,顯然百分之十是美方的底線,關稅稅率談的再低也不會低於百分之十。
了解上述背景後,就可以觀察英國到底付出了什麼?美國的要求不外乎:降關稅、取消非關稅障礙、開放市場和增加投資四大項,英國除了在關稅部分沒有變動之外,在其他方面都滿足到美方的訴求。
對台灣來說,不但要準備投資美國已經明示的天然氣等項目,美國對外貿易障礙評估報告日前點名的汽車、美牛美豬、基改食品和馬鈴薯片等,看來都難逃美方開放的要求。
台灣能否談成有利的貿易協議取決於兩大因素,一是中國大陸,二是時間。美中接下來若談判順利,台灣的機會勢必隨之遞減,一方面中國大陸是最大的經濟體,另一方面則是美方恐不願太快與台灣達成協議,以討好中國大陸。
如果美國未能在七月九日前簽署多項貿易協議,台灣有可能成為川普政府拿來應急、展示成果對象之一,但如果美國談判順利,台灣則變得無足輕重。
【看原文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