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1/12 05:30
日本本田汽車去年7月宣布關閉廣州廠,武漢廠11月停產。(路透檔案照)
編譯盧永山/特譯
近年來包括美國、日本、德國、南韓等外國企業撤離中國或縮小中國業務的速度加快,並轉向東南亞、印度等國投資,除了因為美中衝突,還與中國經濟成長放緩所導致的消費低迷、中國生產成本上升、中國國安相關的管制趨嚴、中國本地企業的競爭加劇、全球供應鏈重組及中國排外情緒高漲等因素有關。
美、日、德、韓企 擴大關閉中廠、裁員
日本輪胎大廠普利司通二○二四年二月關閉瀋陽的工廠,裁員一二○○多人;美國軟體巨擘微軟五月宣布,位於中國的數百人研發團隊將全數轉移至美國;日本本田汽車七月宣布關閉廣州的工廠,武漢的工廠十一月停產。
另,美國電腦巨擘IBM二○二四年八月宣布,將完全關閉在中國的研發業務,裁員上千人;日本電機製造商柯尼卡美能達(Konica Minolta)八月宣布,位於無錫的工廠今年將全面停產,預計裁員逾一三○○人。
美國科技巨擘思科(Cisco)二○二四年九月宣布,裁減大連廠員工三百人,大部分業務將轉移至印度或日本;德國福斯集團九月宣布,在南京生產Passat和Skoda車款的工廠,將於今年正式關閉。
野村資本市場研究所首席研究員關志雄表示,外資加速撤離中國或縮小業務的原因,包括中國經濟成長放緩,由二○一○年代的十%左右放緩至近年約五%。此外,自二○一八年以來,美國持續對中國發動貿易戰,不僅對中逾千項商品加徵高額關稅,高科技領域加強出口管制,也對美企在中國業務加以限制,導致美中脫鉤趨勢日益明顯。
生產成本上升、國安管制 世界工廠優勢不再
另,隨著中國勞動人口減少,工資成本逐年上升,中國做為世界工廠的優勢正在減弱;而中國近年來公布一系列有關資訊安全的法規,以加強國家安全,造成外企營運限制。
外資企業也面臨與中國本地企業的競爭加劇,以及中國排外情緒高漲等困境,尤其去年接連發生美國遊客遭攻擊以及日本小學生遇襲身亡事件,都讓外企覺得在中國投資日益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