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健康養身   發佈於 2024-04-29 07:47

中醫治療骨折的原則---5

中醫治療骨折的原則---5
接骨原則
骨是筋之架,筋是骨之鎧。骨斷筋不斷,筋斷骨不連。
正骨先正筋,遇雙兩處分。傷處四下揉,淤血自消散。
淤散骨自長,筋骨一起強。固定是固定,必須結合動。
屈伸與旋轉,主動被動練。捏筋加拍打,筋骨齊復健。
在骨折的治療過程中,靈活運用對立統一和辯證論治的規律,對於各種不同的骨折,採用不同的手法進行整復。其手法的特點是輕巧有力,迅速準確,整復效果良好。
(一)整體觀念:不但注意骨折處的局部情況,而且要注意傷員的全身狀況。
(二)早期整復:在整復時間上,原則上要求爭取儘早一次整復,達到復位滿意。最好在傷後1~4小時內即進行整復,此時局部腫脹尚不嚴重,便於手法操作,有利於促進骨折迅速癒合。尤其是兒童,因骨折癒合快,更要求早期整復。一般不應等腫脹消退後再進行,否則不易取得滿意效果。
(三)筋骨並治:在骨折的同時,必然要傷及筋脈、肌肉等軟組織,因此在治療骨折時必須要注意筋骨並治,如在整復骨折前,先要進行分筋理筋,調理筋腱肌肉,促使氣血暢通、便於淤血的消散吸收,也便於骨折的整復,即整骨先整筋也。在骨折整復復位後,每次調整固定夾板時,也要調理筋腱,疏通經脈。即使在固定過程中,其兩端之未固定的關節筋腱也要進行活動和進行手法按摩等。如此筋骨並治,可減輕傷員的痛苦,縮短療程,骨折癒合較快,關節的功能活動恢復的也早。
(四))對位與對線:對骨折進行整復後,矯正了各種移位,即對位(兩骨折端的接觸面)和對線(指兩骨折端的縱軸上的關係)完全良好時,稱為解剖復位。這對骨折的癒合和功能的恢復是最為有利的。對某些骨折不能達到解剖復位時,可根據傷員的年齡、職業、骨折的時間和部位的不同,達到骨折癒合後能恢復功能即可(雖有一些錯痊,但對線較好,對功能的恢復影響不大),稱為功能性復位。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