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鏈 發達集團代表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4-03-30 10:49

米酵菌酸致命 專家憂混入食物鏈

米酵菌酸致命 專家憂混入食物鏈


記者林琮恩、陳雨鑫/台北報導
2024年3月30日 週六 上午5:59





台灣疫調專家何美鄉指出,目前粿條被高度懷疑是米酵菌酸的肇因,但不可排除其他醬料、食材汙染。記者簡慧珍/攝影
寶林茶室食物中毒案驗出台灣首見的毒素「米酵菌酸」,衛福部昨再公布中毒住院患者檢體結果,全數都驗出米酵菌酸,但被高度懷疑遭汙染的食材全數皆為陰性。台灣疫調專家何美鄉指出,米酵菌酸就藏在寶林茶室的廚房內,無論是粉、還是醬料,應逐步溯源盡快找出汙染源,避免產生米酵菌酸的唐菖蒲伯克氏菌落地生根。
延伸閱讀》食物中毒症狀有哪些?食物中毒通報要找誰?預防食物中毒「五要原則」
延伸閱讀》米酵菌酸是什麼?米酵菌酸中毒症狀有哪些?米酵菌酸哪些食物可能有?
何美鄉表示,米酵菌酸汙染事件最初發生在印尼,於椰肉中發現會產生米酵菌酸,其餘在中國大陸、非洲等地,則發現富含脂肪酸的食物中也出現米酵菌酸,目前粿條被高度懷疑是米酵菌酸的肇因,但不可排除其他醬料、食材汙染,也需要檢視食材是否有妥善冷藏保存。
米酵菌酸是由唐菖蒲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產生的致命毒素,當唐菖蒲伯克氏菌存在於攝氏廿二到卅三度、中度pH值,以及脂肪酸豐沛環境,就會代謝出米酵菌酸。
何美鄉表示,唐菖蒲伯克氏菌存在於植物中,宿主並非是人類,但會透過食物鏈汙染,加上唐菖蒲伯克氏菌對生長環境要求既普通又不高,當務之急是找出傳染源。
農業科技研究院研究員蘇梅英表示,米酵菌酸目前被高度懷疑源自「粿條」,此推測連帶影響國人對所有「米製品」的信任,從隔夜米到麵條、米苔目等都不敢吃,她認為在尚未釐清真正米酵菌寄主之前,應從原料、環境、運送保存三方面釐清。
其中,蘇梅英說,坊間的粿條並不是所有都是純米製品,不少會摻有玉米澱粉或小麥澱粉,而這些澱粉大多從國外進口,最大宗是從大陸引進,不能排除這在國外加工製造時就已被汙染,澱粉後續雖會被乾燥製成粉狀,但來台後加工成粿條,過程會添加水分,毒素恐因此被活化,而這類添加物進口時需思考增加毒素檢驗項目。
蘇梅英表示,另外一大風險是國內的餐廳業者,通常只有衛生單位到場時,業者才會落實環境衛生,國人外食比例極高,但在衛生單位人力有限的情況下,政府應想出對策,讓業者能落實基本衛生要求。
衛福部食藥署副署長林金富表示,澱粉類食品添加物要長出細菌,必須滿足許多條件,先是澱粉中要混有該菌種,溫度、濕度也要合適才會生長,而澱粉類產品多是乾燥狀態、濕度很低,過去食藥署才沒抽驗微生物;寶林茶室事件後,衛福部已邀集專家舉行會議,未來將建立指引保障消費者。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