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玉 發達集團技術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8-10-13 19:41
觀測站》金融風暴後遺症 政府的手伸向銀行
觀測站》金融風暴後遺症 政府的手伸向銀行
【聯合晚報╱戎鵬丞】 2008.10.13 03:33 pm
為了挽回市場信心,上周全球央行聯手降息,原本希望能夠大大地振奮人心,但最後的結果並不如人意,雖然縮小了歐美股市的跌幅,但多數終究仍是收黑,在人心未見起色的情況下,逼得各國採取更激進的行為,也就是由國家直接入股金融機構,讓金融機構國有化,以免金融機構倒閉後引發更大的風暴。
儘管央行手中有許多的貨幣政策工具,例如存款準備率、擔保放款融通利率及短期融通利率等,但仍然以重貼現率最被市場所重視,也往往是央行最後才會動用的,因為牽一髮動全身,重貼現率一動,存放款利率也會跟著動,間接也影響到整體經濟活動。
當央行開始調升利率,雖然從長遠眼光來看,是要緊縮貨幣,但在也反映出當時經濟確實熱絡,因此股市初期都會有不錯的表現;而當利率開始反轉而下,雖然是希望創造貨幣寬鬆環境,以刺激經濟成長,但也反映出央行認為景氣有趨緩的狀況,股市一開始未必會以利多解讀。
這次的降息,除了反映全球景氣趨緩的問題外,更肩負挽救金融市場流動性的重要任務,但在全球央行多次降息後,也已經有人開始擔心,以美國聯邦基準利率為例,目前的利率水位已降至1.5%,若美國經濟繼續惡化,聯準會將面臨到沒有政策工具可以使用的窘境,引起政策風險,也更加重市場的悲觀氣氛。
日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為了挽救陷入泡沫經濟破裂後低迷景氣,日本央行維持了五年的零利率政策,一直到前年才開始將利率緩步提升到0.5%,在利率水位如此低的情況下,既使面臨這次的金融海嘯,日本央行也無法加入聯手降息的行列,僅能在口頭上表達支持之意。
當然,面對這一次的金融海嘯,本來就不可能光靠央行的利率政策就能挽救,加上降息後市場反映不佳,使得各國又推出新的救市措施。
其中,歐美國家紛紛將銀行國有化的作法,無疑是對於自由市場經濟的最大諷刺,相信在這次金融風暴後,金融體系將面臨天翻地覆的調整,除了檯面上的誰起誰落以外,包括公司治理、監理機制等都會面臨全盤檢討。
至於對台灣來說,除了挽救市場機制外,政府也需要密切注意金融機構的流動性風險問題,過去市場總認為政府對於金融業「管太多」,對於投資衍生性金融商品設下大大小小的限制,但現在看來,多管一些可能會成為未來各國的金融監理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