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友望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3-12-29 08:31

如果台灣也辦世足賽,我們要付出什麼代價?--2

如果台灣也辦世足賽,我們要付出什麼代價?--2
在賽制上, 48 個代表隊則將會被分為 16 個小組,每個小組 3 隊(由現在的「 4 進 2 」改為「 3 進 2 ),再增加 1 組淘汰賽。
雖然在冠軍隊伍參賽總數上,仍維持 7 場不變。但在增加參賽隊伍與比賽數量的情況下,對主辦國的硬體設施和接待能力的要求,等於也大大地提高。
話說這個「擴編」的決定,其實遭到許多人質疑是國際足球總會(FIFA)主席 Gianni Infantino 企圖為自己連任鋪路的「政治支票」。但依照 FIFA 所提供的數據表示,參加角逐世界盃入場券的會員國家,已自 1966 年的 70 國,逐年上升至 2026 年預計的 211 國;而每一次的擴編,也都讓入選世界盃比賽的隊伍比例,維持在 20% 上下。
舉例來說: 1982 年,一共有 109 個會員國家參與世界盃的預選,而當時有 24 個世界盃的參賽名額,因此入選率約為 22% (但會依照會員國所在大陸協會不同,而略有出入);而依照預估, 2026 的會員國增至 211 個,開放 48 個世界杯參賽名額,則同樣維持了 22.7% 的入選比率──照這樣看來,「擴編」這個選擇還是合情合理,也給予更多國家參與此一賽事的機會。
「全世界最受矚目的賽事」要怎麼搶辦?
在我的文章〈30 億人次觀看的世界盃,是怎麼煉成的?──從FIFA World Cup ,看懂體育產業生態的「門道」〉當中,介紹了世界盃是全球最「吸睛」的賽事。那麼,為了獲得大家的眼球,各國需要如何才能獲取舉辦的資格呢?
翻開 FIFA 2026 的招標流程簡介,其實對於主辦國評選的描述相當清楚:評量的標準中, 70% 是硬體建設(Infrustructure), 30% 是商業開發(Commercial)──硬體建設中,場館的要求最高,站整體評分的 35% ,其他包含了交通(13%),技術支持和國際媒體中心設立( 7% ),住宿( 6% ),球隊與裁判的訓練設備需求( 6% ),以及球迷活動場地(3%);商業開發中,則有預計的舉辦花費(預算)、預計門票與貴賓接待收入,和預計媒體轉播權與行銷收入,各佔據 10 %。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