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 發達集團副處長
來源:盤後分析   發佈於 2009-08-14 13:33

08/17號傳真稿筆記(高恆志)

泛宏碁家族宏碁、緯創、友達開枝散葉
施振榮旗下大將各擁一片天

近一年來,電子業交棒頗不順利,從郭台銘、林百里、施崇棠到張忠謀,幾乎都﹁掉棒﹂,但從宏集團分出來的宏、緯創及明基友達集團,不僅順利傳承,在營運績效上也繳出傲人成績單。
談到宏集團,絕對不能忽略創辦人施振榮,他對宏集團最大的貢獻,不僅塑造集團正派及務實的企業文化,更重要的是,他樹立了一個無私的典範,順利完成企業交棒與傳承,並讓許多從宏分家出來的企業,版圖可以愈擴愈大,讓泛宏集團成為台灣資訊電子業中一股難以忽視的力量。
其實,宏成名得很早,曾經紅極一時,但也不斷起起落落。二○○○年下半年時,宏集團旗下的宏電、揚智、達)友達前身(全部大幅調降財務數字,股價輪番滑落,網路事業宏網則面臨網通泡沫,全軍覆沒,也讓宏股價大幅崩跌。
施振榮 夢想多點子多
當時,有財經媒體以「施振榮的危『』,集團新事業尚未成形,舊事業已然衰老」的標題,報導宏面臨內外交迫的窘境。施振榮看到這個報導,非但沒有生氣,反而將這個批評化做內部改革的動力,全力推動宏「再再造」。
於是,施振榮很快宣布宏集團的重大轉型,在「要分才會拚,要拚才會贏」的理念下,將宏集團分家為宏、明基、緯創三大集團。如今,集團分家已八年,不論宏、緯創或明基友達集團,業績及獲利表現都蒸蒸日上,也讓施振榮順利在二○○四年底、六十歲時光榮退休。
每家企業的經營風格,與主事者的個性及風格都相當有關連。施振榮個人的特色,就是腦筋動得快、創意不絕,而且對品牌有驚人的使命感。在內部管理上,他願意容忍異己,並授權給有能力的人。因此,宏集團儘管大家不時有意見衝突,但內部人才濟濟,而且都願意接受施振榮的領導,在他手下做事。
當然,施振榮的優點,有時候也變成他的缺點。由於他夢想點子很多,後來就變成許多主管口中的「愛畫大餅」,也讓多次海外收購案以大幅虧損收場。至於授權有時又太多太快,讓集團內部不斷出現小錯誤,管理也多次遇到瓶頸,事後甚至又犯了「溫情主義」及「賞罰不明」的毛病。這些問題,都成了日後分家的主因。
不過,雖然施振榮有這些缺點,讓宏走得跌跌撞撞,但施振榮的大格局又掩蓋了他的缺點。尤其是三大集團分家後,他不再介入管理,只擔任董事職位,並與當年一起創業的夥伴共同退休,轉做創投事業,讓接棒的專業經理人擁有完全自主的空間,全力為自己的事業打拼。
王振堂 簡單力量大
例如,王振堂接手宏後,短短幾年內就凌駕戴爾電腦,擠進全球NB)筆記型電腦(第二大品牌。王振堂用的方法其實很簡單,就是愈簡單愈好,因為他很清楚,台灣資訊電子業的代工能力非常強,所以宏甚至連研發人員都很少,產品全部交給代工廠做;至於在銷售部分,也盡量運用外力,與各地通路龍頭合作,自己不養銷售團隊。
宏這麼做,內部人員當然愈用愈少,在低價化及微利時代中,宏藉著通路打天下,自己只要二.五%的獲利就好,其他都給通路賺,如此通路就非常願意銷售宏的產品,形成驚人的良性循環。因此,當別的品牌業者都要求八%的高報酬率時,宏即使只有二.五%的利潤,也可以活得很好。
過去,戴爾以網路直銷模式橫掃天下,一度成為全球最大電腦公司,當時戴爾靠的就是省掉通路這一層,人員比較精簡,成本也低,但沒想到如今產業競爭態勢丕變,戴爾反而加重實體通路比重,經營成本也明顯回升。而宏精簡人力,靠通路打天下的策略,似乎更像以前的戴爾,也讓宏在眾多電腦品牌中,擁有最低成本及最強的競爭能量。
由於宏與歐洲、美國和中國最大的代理商英邁〈Ingram Miirco〉密切合作,加上也和各地電信商合推小筆電,這些經驗讓宏與通路廠商共存共榮的合作模式建立得相當扎實,因此,未來宏推出任何新產品,都可順著這個模式完成銷售程序。例如最近宏在併購倚天後,推出多款智慧型手機,在通路的銷售上已慢慢加溫,創造另一個產品橫向擴展的加乘效果。
王振堂會讓宏愈做愈精簡,其實和他的個性很有關。王振堂本來就是一個很怕麻煩,又極度務實的人,每次只專注做一件事,不像施振榮把理念講得很高遠,每次聽到施振榮講願景時,王振堂都會冷冷地問,「這樣做有什麼好處?這樣做會賺錢嗎?」凡事奉行簡單哲學的王振堂說,分家後的宏只做一件事,就是會賺錢的品牌生意,其他無關的都不做。
也因為愈做愈簡單,宏不僅沒有投資什麼新事業,手上的轉投資股票,包括鴻海)因國電併入鴻海(、台積電)因德併入台積電(,以及早期就擁有的緯創、明基、友達等持股,也幾乎都陸續處分掉。
有趣的是,由於王振堂已把大部分管理工作都交給執行長蘭奇,現在王振堂就擔任宏專任董事長,因此工作非常輕鬆,享受「大權旁落」的感覺,他不僅可以常常去打球,還可以擔任台北市電腦公會理事長,並推動公會舉辦各種活動,包括大力支持國內的WiMAX技術。
林憲銘 最像施振榮
至於分家後的緯創董事長林憲銘,被公認個性最像施振榮,一樣照顧員工,願意給員工機會,而且很努力工作,全心全意投入。但是,優點很像,缺點也很類似,過去施振榮曾犯了授權太快、太多的問題,林憲銘在剛接手緯創時,也曾出現類似的問題。
當時,林憲銘授權給總經理鄭定群,但由於鄭定群出身研發,投入大量的研發經費,結果內部產品開發的計畫過多,造成訂單流失,○四年終於爆發出來,業外虧損二十二億元,當年每股稅後虧損也達○.八九元。
於是,林憲銘痛下決心,換掉鄭定群,後來鄭定群就跳槽到華碩,林憲銘自己就跳下來當緯創總經理,集中發展少數幾項產品,終於在○四年以後,業績一路成長,每股稅後純益)EPS(都在四元以上,表現完全不輸給宏。
而且,在筆記型電腦產業中,過去大家都只談廣達與仁寶,但林憲銘率領的緯創,不僅年年EPS都比這兩家公司好,而且股價也時有領先。此外,在新事業的布局上,例如監視器、微軟XBOX 360遊戲機,液晶電視及伺服器等,緯創都已有不少著墨。相對於廣達、仁寶幾乎八、九成業務集中在NB,緯創的產品更多元,NB比重僅占七成。
目前,緯創集團除了緯創一家公司以外,還包括分家後分配到緯創集團的啟與建。啟過去一直是高獲利優等生,EPS至少都在四、五元以上,但去年一樣受到金融海嘯衝擊,尤其是出貨到北美的車用衛星廣播產品,受到客戶合併及北美車市下滑影響,業績也明顯縮水,直到今年第三季才有止跌回升的機會。
不過,啟總經理謝宏波就說,啟現在最具競爭力的產品是「BMW」,也就是Broadband)寬頻(、Multimedia)多媒體(及Wireless)無線(,由於切入包括衛星廣播、天線、手機及數位機上盒)IP STB(等數位家庭等產品線,這些產業都仍有高成長,加上新產品逐漸推出,明年業績也可望發酵。
至於另一家規模較小的公司建,在二○○三年以前,建也是每股稅後純益高達五、六元的公司,在宏集團內算是高價位績優股,但二○○四年EPS大賠六元以上,與母公司緯創同時淪落,於是,與緯創一樣的,董事長林憲銘也自己跳下來當總經理。
在林憲銘大力改革後,如今建已轉型成小型電腦及數位看板的專業廠商,這些新業務已占公司營收一半以上,至於毛利率也從之前不到一○%,大幅擴增到今年第一季的一七%以上。七月下旬,林憲銘也公布,由行銷長蔡溫喜回任建執行長,等於也是肯定建多年的改造已有初步成果。
如今,緯創的營運已逐漸上軌道,因此林憲銘也把同樣是老宏人的黃柏漙,升上來擔任緯創總經理兼營運長,看來,林憲銘改造旗下企業已都看到成果,交棒的過程也逐步展開,未來緯創集團的發展仍相當值得期待。
至於明基友達的李焜耀,在三人之中,是個性最衝、最敢冒險,也是最早選擇從宏出走的人。早在一九九○年,李焜耀赴歐洲取得IMD企管碩士回國後,他就選擇離開宏,到當時宏集團做周邊事業的小公司明電腦擔任總經理,而且最早把明的石頭「」,改成土「基」。因此,許多老宏員工都覺得,其實早在宏集團分家前,李焜耀就已經從宏獨立出去了。
李焜耀敢冒險的個性,也讓他在宏集團中,從最初僅做監視器、掃描器及鍵盤等小事業,領先跨進手機的研發,並在一九九六年大膽投資液晶面板事業,當時不僅外部許多人都不看好,連宏集團內都有不少人等著看他笑話。但李焜耀堅持己見、敢衝敢撞的個性,讓集團事業愈賭愈大,但最後也都證明,他的眼光發達,每次豪賭都成功。
李焜耀 集團布局不停歇
早年,施振榮就曾用一個「故事」來比喻他手下的幹部:一個父親有兩個兒子,其中一個很聽話,但不會賺錢;另一個不聽話,卻很會賺錢,做父親的應該選擇哪一個兒子?施振榮口中「不聽話的兒子」,指的就是經常唱反調的李焜耀。
但是,這個不聽話的兒子,卻每次都用事實證明,不論切入手機或面板等新事業,或是要求明基獨立、自創BenQ品牌,他都是引領潮流,且讓明基友達集團逐步擴展壯大。
不過,李焜耀的順風車,也在二○○六年九月踢到鐵板,當時,明基併購西門子手機部門剛滿一年,但由於虧損不斷擴大,而且幾乎看不到改善的跡象,因此李焜耀只能黯然宣布從德國撤退,明基也認列虧損約八億歐元,讓他遭遇了一生最大的挫敗。
面對西門子的失敗,李焜耀沈潛了許久,選擇退居第二線,檯面上的一級主管如游克用、雷輝、李錫華、王文燦等人也同時一起退,並提拔集團內更年輕的專業經理人,讓他們全面接棒。
一位宏資深主管就說,西門子的挫敗,對李焜耀來說,當然是一個嚴酷的考驗,但李焜耀原本就是個善於布局的人,他也趁著這個機會,讓老一輩幹部退出,再由另一批新人接棒,讓集團的發展呈現一股新氣象。
在李焜耀的帶領下,明基友達集團的主管,維持很強的團隊作戰精神與向心力,因此,即使遭遇西門子這麼大的失敗,這些團隊仍然沒有散掉,還在集團內協助很多包括人才、行政及幕僚等後勤工作,這種模式相較於國內很多企業集團,很多主管離開後就漸行漸遠,或甚至惡言相向,的確有如天壤之別。
如今,經過三年的改造,明基已再細分為明基與佳世達,至於友達經過兩次大併購後,也站穩全球第三大面板廠的位置。此外,明基友達集團的布局也沒停下來,不僅已完成許多上下游產業布局,包括達方、瑞鼎、達信、達虹,並且還擴展到輔祥、奈普及凱鼎等外部事業,透過不斷的內部創業及向外取得經營權,友達靠有機成長讓觸角不斷伸展,集團版圖也跟著開枝散葉。
另外,除了朝上下游整合外,目前明基友達更橫向擴展,投資許多新事業,包括LED、太陽能及電子書等,都已陸續開花結果,未來應該有機會促成集團的第二次大成長。
從個性來看,李焜耀敢衝敢撞、愛唱反調的個性,看似與施振榮不同,但從企業擴張的結果來看,明基友達又最像早期施振榮進行多角化投資的模式,如今,明基友達集團創造了十七家公司、員工總數十萬名,以及市值接近四千億元的版圖規模,這個市值已比宏及緯創的加總還要大,從這個角度來看,李焜耀的成就,是不輸給施振榮的。
相較於很多國內企業錯誤的交棒示範,不論是施振榮或李焜耀、王振堂及林憲銘,領導人的格局與風範扮演的角色實在太重要了,所有員工的眼睛都是雪亮的,一個企業若真的做到大格局,並且願意讓員工伸展所長,團隊合作及內部創業的力量是相當驚人的,從宏集團就可以明顯看出這一點,施振榮及李焜耀也都掌握到這個精髓,這個經驗,相當值得其他企業多加學習。
「以上內容、觀點為個人心得或引述報章雜誌,僅供研究、分析、討論、參考,請謹慎思考,期股買賣盈虧自行負責。」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