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姑丈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房產
發佈於 2019-05-18 21:41
買房「代溝」 靠爸族vs.孝子族
物價攀升,薪資追不上,買房難如登天,六、七、八年級生不是苦扛房貸,就是乾脆放棄,讓三、四、五年級的父母心疼焦慮,也反應了每個世代購屋觀念大不同,《蘋果新聞網》走訪大台北街頭,隨機訪問民眾,分享不同年齡層的購屋真心話。
不同於外界認為「老人家拼一世只為買房」的想法,接受記者訪問的三年級生施先生(70歲)意外灑脫,他對買房很有自己的理論,「房子要看個人狀況來買,」他教訓記者,「買房後有很多看不到隱形成本,加上國家政策未保障居住正義,不需要花30、40年背了一輩子的貸款。」但是當然,他名下已有一間房屋。
而五年級生呂先生(56歲)則遵從父母意見,強調「人生一定要有房」,所以20年前已購入一戶,房貸已還清,沒有子女的他說,「除非未來房價大跌,否則不會再考慮買房。」蘇小姐(56歲)則迄今還未買房,目前住在月租1萬多元的房子裡,但以後仍想要買房,「還要把房子登記在孩子名下。」
六年級的徐小姐(45歲)擺攤做小生意的,名下已經擁有二間分別30、40坪的房子,她觀念傳統,認為「房租繳再久,房子永遠是別人的,但房貸咬牙一撐,久了房子就是自己的。」至於未來還會不會再購屋,她果決的說,「有能力就再買一間,掛孩子名下,免得被政府賺走遺產稅。」
另外,家庭主婦曾小姐(40歲),現在跟老公在外租屋,未來也想買房子,「要跟老公共同持有」,房貸可接受2萬塊以內。
七年級生連小姐(38歲),現在和公婆、老公、小孩三代同堂,她有購屋計劃,考慮買3房,馭夫有術的她信心滿滿地告訴記者:「房子要掛我名字」,而且房貸月繳3~5萬元都沒有問題。
跟父親同住的林先生(36歲),內心有買屋的憧憬,但因為房價太高,房子選擇太多只能先觀望,「期待房市崩盤那天的到來。」他很真誠的說,「如果有機會進場,會買老婆的名字。 」
八年級生陳小姐,現在則住在男朋友家的,暫時沒想到住的問題,因為食量大的她,她笑著說,「一個月花在光吃東西的開銷就差不多打平了。」未來如果跟男友購屋,可接受1萬多元的房貸。另一位王先生(25歲)說,以他的年紀「可能還沒辦法思考到這地步,房價太高,考慮以租優先。」
概括而論,20幾歲的年輕人,對高房價歎為觀止,買屋是未來的事,先住家裡度時機;30、40幾歲的中年人,較有責任感,且多半有另一半可分攤房貸,對購屋需求較強烈,等待機會就下手;50歲若能力足夠,多會買房子給孩子;60、70歲已經有了房子的,也已對現在的高房價縮手,持保守態度。
台灣房屋智庫資深分析師陳炳辰表示,國內民眾在30至35歲因為邁入婚姻,有機會在父母贊助下購置低總價房產。即便靠自己打拼者,省吃儉用也不乏在40歲擁有房產,目前觀察自食其力,沒有富爸媽,首購年齡多落在35至40歲,若在台北市購屋以20坪內、1500萬以下房型為主,其他縣市則以千萬以下產品為主。
再進一步來看,陳炳辰分析,隨著資產累積、工作升遷,再加上如房屋使用空間因增添子女成員,50歲前後都可能換屋,多可買到兩、三千萬產品。陳炳辰認為,台灣房地產具備向下僵固性,房價只會隨著時間拉長而走升,不可能回到十年前房價水準,有意的民眾不妨在年輕時努力存錢作未來房產投資。
房屋市場調查協會理事長蔡紹豪表示,30歲初頭若是沒有父母親的資助及幫忙,要買房子就已經很辛苦,20幾歲的年輕人,在未來更會面臨到少子化、高齡化的衝擊,面對大環境境的堅困,要再進場高房價市場恐怕更加不易。(鄭媚華/台北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