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ets/common/avatar.png)
-
小姑媽 發達集團副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8-06-14 19:08
郭台銘:投資大陸30年 從吃雞蛋到吃雞腿
富士康工業互聯網(FII)掛牌一周,14日總市值已飆破人民幣4587.04億元,相當2.2兆新台幣身價。而FII立足的深圳,對郭台銘來說別具意義,因為1988年當年38歲的郭台銘就是看中深圳,創辦富士康在大陸的第一家工廠。
今年是富士康投資大陸30周年,郭台銘在人民日報專訪時透露,他是在1987年以探親的名義,第一次踏上大陸,順道到深圳考察,1988年深圳寶安投資在大陸的第一家工廠。「第一年是頂著近40℃的高溫,在貨櫃屋裡辦公。」
但郭台銘永難忘懷,「那年代不管是台商,還是來自各地的工人,人人心裡都有股勁,就是要加速幹、加油幹。」
回顧富士康在大陸走過的30年,郭台銘說,他感受到最大的改變,就是產業工人從吃雞蛋到吃雞腿;從手心向下到手心向上。
郭台銘記得,30年前住在工廠跟工人一起吃住,發現大家每頓都要吃一大碗飯,「我就說,至少每天要吃一個雞蛋,為身體健康打好基礎。後來又規定,要讓大家吃雞腿。」
為了讓幾萬個員工吃雞腿,富士康收遍全深圳的市場,從週一買到週五,才能保證週六加餐時,每個人都能吃到一個雞腿。
但是,工人問郭台銘「能不能不要吃雞腿,換成錢寄回家裡去。」郭台銘說,跟工人們在一起,才能知道真正的需求,所以後來富士康逐步調漲工資。
富士康第一代產業工人,從吃雞蛋到吃雞腿;第二代產業工人,則是從手心向下到手心向上。
郭台銘說,剛開始到富士康的農民工,特別愛加班,入廠前他們本來是「手心向下、手背向上」在農田耕種,到廠裡管吃管住,除了底薪,平時加班有1.5倍工資,週末是2倍,再加全勤獎金,所以幹三年,老家都能建起了新房,農村生活也連帶進步改善了。
到2006年後,工人不願意加班了,這就是第二代產業工人,「獨子化」的手心是向上的,缺什麼伸手要就好了。但就是因為年輕人不願意進工廠,逼著富士康改進機器人。
如今富士康大量使用機器人,進化成無人工廠,郭台銘說,工人從流水線上解放出來,讓他們用頭腦去參與創新,做機器人的控制,甚至做程式設計,研究人工智慧、大資料等,得到了提升。
在大陸投資走過30年,郭台銘透露在富士康培育人才的小秘密。他說,對製造業來說,人才培養需要時間積累。因此在富士康,大學生進來都要從基層技工做起。
「我們會給他一個銼刀打磨模具,要求銼到一根頭髮絲的七分之一那麼細。」郭台銘說,因為要做到這樣的水準,沒有10年功夫,加上精密機器,是做不到的。哪怕你是麻省理工、哈佛畢業的人才,都一樣不行。就是要員工體會,動手的技術需要時間的積累。
郭台銘說,過去幾十年,富士康在製造加工領域積累的技術經驗和用心鑄就的工匠精神,是最寶貴的財富。但現在要做的,就是讓這些財富得到傳承。
他要把過去30年富士康積累的上千萬套模具的製作經驗,應用到大資料與雲計算、人工智慧等互聯網技術相結合,才能確保未來的生產產品品質更好、成本更低、競爭力更強。
郭台銘說,今後富士康將以工業互聯網為載體,把工業大資料轉換為人工智慧,為第三次工業革命掀開新篇章。這就是工業互聯網給實體經濟帶來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