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0/53/5361.jpg)
-
Radiant 發達集團專員
-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09-07-10 11:08
認識艾絨的功效
現代人用西藥過度,應該重新認識傳統醫療方法,避免過造成肝腎傷害.
艾絨是用艾葉經過晒乾後再加工搗舂,篩去雜質而成的一種柔軟如絨的纖維。艾絨主要是灸用的材料,艾為溫草類的植物,艾葉性味辛溫,用作灸的材料,有溫通經絡,能袪除寒濕,有回陽救逆的功能。
在中醫學上常用於艾灸艾草在中國的風水學中被尊崇特具闢邪除瘴、強化磁場感應、逐一切寒濕、避百毒的淨化作用。
除了中醫專業使用外,一般家庭可以一個禮拜直接點燃艾絨,達到制菌驅蚊的效果。而在生活中也經常被用來作驅除蚊蟲蟑螂跳蚤與環境空氣辟毒制菌之用,而且只要每日煙薰十分鐘就能收養生健康之功效。
---------------------------------------------------
針灸是“針”與“灸”的合稱,針是銀針,針入人體的穴道,達到治療目的。灸是用以艾絨為主要材料製成艾柱或艾條,點燃後熏灼穴道,達到防治疾病目的。
艾葉:是一種菊科植物,<<本草從新>>記載:艾葉苦辛、性溫、熟熱,純陽之性,能回垂絕之元陽,通十二經,走三陰,理氣血,逐寒濕,溫暖子宮,止諸血,溫中開鬱,調經安胎……以之灸之,能達諸經而除百病。
由於艾葉性質溫暖,所以能振扶陽氣,又因氣味辛烈,故能通行諸經,調理氣血。辛主散寒,苦主燥濕。故以此作施灸的燃料。
此外艾絨還有一個特點,就是燃燒時火力溫和,能直透皮膚,肌肉的深處,但若以其他物品代替則往往使人灼痛難受且效果不顯著。
有好的艾絨作施灸,對以下各症都可取得良好效果:
(一)寒濕痺痛,沉寒痼疾,即氣血凝滯的疾病可用灸之,因艾灸具有溫經行血的作用,血見熱則行,見寒則凝,所以借艾灸作用以溫通經血,血行則病除。
(二)對元氣虛陷脈微欲脫者,可用艾以溫補虛脫的陽氣起到扶陽固脫之效。
有了好的艾絨再辨明病症,灸時也要注意正確方法,施灸量,包括使用艾柱大小多少或艾條,灸多少柱或長短時間均要以病者體質,年齡及施灸部位決定。
灸時可採用以下方法:
1、直接灸:
以艾柱直接置放在穴位上燒灼的稱為直接灸,時間上以患者感到灼痛時即將未燃盡的艾柱去掉,繼續另換一壯艾柱再燒灼,這種灸法,不致使局部皮膚起泡,化膿,灸後不留瘢痕。
2、間接灸:
在艾柱下加一襯墊物不直接燒及皮膚,其襯墊物要視患者不同病症,體質取不同物作襯墊,如脾胃虛弱,腹痛,慢性胃腸炎泄瀉等屬陽虛者多用隔薑灸。因患瘰,瘡瘍及毒蟲咬傷多用隔蒜灸(大蒜)。對於久痢,大汗亡陽,肢冷脈伏的虛脫病症,施以隔鹽灸。總之按其不同病者,於取不同藥物隔灸之。
3、艾條灸:
用紙包裹艾絨卷成圓筒形的艾條,點著火後,直熨灸患處或施治的穴位,或剪段放在針頭上燃燒,針與灸同時施治,使溫針直達病處或施治穴位,達到治病目的。
如果是自我施灸,將灸一端燃後保持一定距離,置於灸的輸穴上熏灼,使局部感到有溫熱感,連續熏灸五至十分鍾至局部發紅為止,也是現代使用灸的常用方法。
如:謝女士,45歲,自述身體虛弱,臉及腳浮腫,易腹瀉,咳嗽,我觀患者神呆、臉蒼白、浮腫,耳穴「腎」、「膀胱」、「肺」、「大腸」等均有強陽性反應,原來病者年初因膀胱炎入過醫院,雖巳痊癒,但仍見疲勞,病者脈弱,苔白厚,舌淡,此乃脾、胃皆虛,即給予「神闕」穴隔薑灸30分鐘,針灸「太陽」、「足三?堙v、「三陰交」等,再配於耳穴按壓丸治療,第二次覆診,病者非常高興說精神較好,而且可見臉及腳消腫,腸胃較好,10次為一療程後,上症基本攻善。
《靈樞,官能》篇說「針之不為,灸之所宜」,「灸」更可自我保健作用。上面談的「神關」穴,位於臍窩正中,屬任脈,效能是:溫陽固脫,健運脾胃,《醫宗金鑒》篇:灸「神闕」穴「主治百病,及老人脾虛泄瀉,又治產後腹瀉,小便不通,小兒脫肛等症。」所以體虛或久病患者可自行在家中溫灸。
體穴的「足三?堙v位於外膝眼下三吋。脛骨前一橫指處,屬足陽明胃經合穴,此穴有強壯作用,為保健要穴,主治胃腸病,腹脹,泄瀉,水腫,腰腿酸痛,虛勞嬴瘦,常用艾灸「足三?堙v,可增強體質,特別是體弱患者,老人,小孩均可治病及保健。
以上“談針灸中的“灸”治療與保健”一文刊登於1990年8月15月香港文匯<<醫藥與健康>>版
----------------------------------
針剌加艾灸治療慢性病效果從古至今均有很多報導。如:身體虛弱,易感冒、久咳、久瀉、面癱、半身不遂、關節痛、肩周炎或因精神緊張引致消化不良的胃腸病等等。
艾灸腹瀉有特效:
如:徐小姐,任職教師,工作緊張,一次感冒後,腹痛、腹瀉、疲倦、近半年來,每次小便時必有大便同時瀉出,有鼻敏感,早晚流鼻水。
患者脈弱、苔白、舌淡紅,耳穴的腎、脾、肺、大腸、神經衰弱點均有陽性反應,此乃精神緊張引致腎虛脾濕,給予補腎袪濕健脾為主。
體穴:(神闕穴艾灸)、針刺足三?堙B三陰交、迎香等。
耳穴:枕、腎、脾、肺、內鼻等。
徐小姐經針灸治療後,大便正常。
艾灸對消化系統疾病有特效的病例很多,在此只舉一例。
神闕穴有溫陽固脫,健運脾胃之效,上文已有論述。
艾絨品質測試發表---直接灸、隔薑灸、針上灸測試
Δ艾絨的品質取決於:
1.採收的時間。(五月最好)
2.儲存時間的長、短。(陳艾最好)
3.製作過程中,去掉雜質的多、寡。(無梗、純棉狀最好)
以上過程決定成品。
右網址有詳細介紹http://chinamed.club.kmu.edu.tw/paper/04.htm
個人手上有八種艾絨。
一種為「日本龜印級」。 http://www.ibukimoxa.jp/syouhin2.html
一種是從「艾條」上拆裝下來的。(京華陳年香條)
一種是國內一家製針、兼出售針灸器材的工廠那裏購買來的。
一種是從景美一位專做灸療的女士那兒買來的。
其它四種是從迪化街上收集來的。(迪化街上雷同的很多,只取當中不同的)
八種艾絨:分別以1、2、3、4、5、6、7、8,來分別。
圖片
Δ圖片中的艾絨,請比較顏色。
Δ很粗的雜質只有7、8二種有。
純棉花狀、無雜質只有2。(此是日本「龜印級」艾絨)
Δ其它七種只有1,稍有棉花狀。
Δ純棉花狀,不好捏成艾柱;有纖維雜質的,反而好捏。
特色:
1--迪化街老店。購買時,店家強調是「老艾」。
2--是日本「龜印級」艾絨,托人從東京購回。
3--迪化街老店。外包裝上,印有「極品艾絨」字樣,店家強調很香。
艾絨完全是粉狀,但仍可捏成艾柱,不過超級難捏。
4--是從艾條上取下來的。
目前國內的艾條,只此顏色有帶黃,其它品牌拆開外層包裝來看是「黑」色的
,且雜質好多。
5--迪化街老店。
6--景美專做灸療。
當初看到她的艾絨時覺得很好,請教她那裏購入,她不願跟我說,只好自已到
北台灣-中藥批發-迪化街找。也真誠心感恩她,如果沒有她,也不會收集到這8種來分析,找出實驗方法,尋得最好的艾絨。
7--製針兼出售器具工廠購入的。
8--迪化街店家,北、縣市共有約20家店,分店店名也皆差不多。
店家強調很香(真的也是8種中最香),但顏色也是最黑,雜質最多。
以上八種,臨床測試效能上,1最好,8最差,6、7是同等級,依次遞減。
八種中,8最香。2為清香。6香有微微清涼感。1有霉味(當中一位敏感者聞出來的,其它人和我自已也聞不出來)。
霉味是艾草放久的關係,如同普耳茶一樣。看《艾灸通說》作者後藤艮山裏有
一段敘述。 http://www.37tcm.net/bbs/html/30/33193.html
茲將手邊上擁有的八種艾絨,經半年的測試,所取得結果,不敢自珍,發表出來以享大眾,讓大家對艾絨品質好壞有所了解,進而找到好品質,掌握到好療效。
測試穴位:平躺以「關元穴」為主。
另外從腹部皮表到腰部皮表分成十等分。即關元穴到十七椎下。
測試對象:找平時身、心即對外界很敏感者(即第六感很強),及有練氣功者。(敏感者,從點燃艾絨開始,身體的經絡就會有感覺,當燙到皮膚層時,不會因燙而分心,仍能感覺艾絨熱氣的走向)
測試方法有:隔薑灸:艾柱底寬1公分、高1.2公分。
薑厚0.2公分,上搓五個洞,成五燈獎樣子。
當燒到底部時會很燙,用夾子取走。
直接灸:艾柱大小如同台灣蓬萊米(生米),即米粒灸。燒到燙時不拿走。(燙的時間很短,一下子就過去了)
針上灸:購買針上灸器具,上置艾絨,捏實後置針上燒。用器具方便替換,燒後艾灰也不會掉一地。
針是30號,不鏽綱針。
Δ針柄頭距皮膚4公分。太少會燙、太多會降底療效。
圖片
Δ由於測試者的反應大致相同,今取大致相同的,及比較有特別的感受來發表。
第1種:
(1)隔薑灸:
?像熱針,如同針刺般,呈針刺進入,刺入後會往腰部,可達7層。
(綀氣者訴:呈左旋進入可達9.5層,其它數種差不多都是9.10層,只有第8種到第8層)
?會上、下循經,上循任脈,下循足三陰。持續時間久。
(頭部毛細孔有打開感覺,腳到兩足大趾)
?會有兩旁擴散,範圍不大。
?會燙,須拿起。
(2)直接灸:只取1和2做測試。後面再述。
(3)針上灸:只取1、5、8做測試。後面再述。
第2種:
(1)隔薑灸:
?像熱針,如同針刺般針刺進入,刺入後會往腰部,可達6層。往腰速度比第1種慢2分。(速度、時間、力量皆以1~10述之)
(綀氣者訴:微微左旋進入)
?會上、下循經,上循任脈,下循足三陰,持續時間比第1種少3分。
(頭部毛細孔打開,腳到兩足大趾,其力量皆較第1種弱3成)
?不會有兩旁擴散。
?溫溫的,不會燙。
第3種:
(1)隔薑灸:
?像熱針,如同針刺般,刺入後會再往下,可達5層。往腰部速度只有1的1/3。
(綀氣者述:達9.5層,分12次上下來回漸進(進多退少)以,進10退2,進10退2,像閃電模式般進入)
?不會上、下循經。
(綀氣者訴,頭沒有感覺,左腳一點點,不明顯)
?會有兩旁擴散,範圍不大。
?會燙,須拿起。
第4種:
(1)隔薑灸:
?像熱針,如同針刺般,刺入後會往腰,可達5層。往腰速度只有1的5分。
?不會上、下循經擴散。
?會有兩旁擴散,範圍不大。
?會燙,須拿起。
第5種:
(1)隔薑灸:
?像熱針,如同針刺般,刺入後往腰部,可達5層。往腰的速度只有1的7分。
(綀氣者述:呈左旋,不集中,像陀螺般上寬下窄)
?不會上、下循經擴散,持續時間比第1種少3分。
(綀氣者,頭無,左腳一點點,不明顯)
?會有兩旁擴散,範圍不大。
?會燙,須拿起。
第6種:
(1)隔薑灸:
?不是熱針感。而是像二指幅的寬度,慢慢沉入腰部達4層。
(綀氣者訴:三寸寬,溫溫沉入,達10層,透過去了)
?不會上、下循經
?兩旁擴散,比1明顯,範圍稍大。
?會燙,須拿起。
(綀氣者述:最初熱,其餘溫,不須拿起)
第7種:
(1)隔薑灸:
?像二指幅的寬度,慢慢沉入腰部達4層。
(綀氣者訴:一寸寬,溫溫沉入)
?不會上、下循經
?兩旁擴散,比1明顯,範圍稍大。
?會燙,須拿起。
(綀氣者訴:最初熱,其餘溫,不須拿起,但又比6來的熱些)
第8種:
(1)隔薑灸:
?像平面的擴散,腰部達1層。
(綀氣者訴:一寸寬,溫溫沉入,達8層)
?不會上、下循經
?兩旁擴散。
?會燙,須拿起。
(綀氣者訴:熱,慢慢沉入、不須拿起)
Δ敏感者和綀氣者,其深入腰部部位會不同層,就請同參自已想想了。
直接灸:只取1和2做測試。
穴位:太溪。
對象:綀氣者。
第1種:燒到皮膚時,很灼熱。熱氣直達內臟快。米粒壯較不好捏。
第2種:燒到皮膚時,灼熱感較低,熱氣直達內臟稍慢一點點。好捏。
針上灸:只取1、5、8做測試。
穴位:關元。
對象:都有。
第1種:行氣速度很快。綀氣者燒到第三壯,甚至會有飛起來的感覺。
身體內部很快溫暖。手、腳掌冰冷,能很快回溫。
燒三壯,即能有此效果。
燒五壯,身體站起來後,會有全身無力感(氣脈皆通),如同推拿過一樣,手臂無力感之類的。
第5種:也會有以上的感覺,但較不明顯。
第8種:感覺差。
Δ針上灸一壯,從點燃開始,到完全不溫,是約10分鐘。
將這3種艾絨,分別依序地放置於針上燃燒,所得的結果,如同隔薑灸一樣,個人當時覺得很驚呀,不可思議,何以針離身體尚有一段距離,且只是燃燒,竟有如此等同隔薑灸般,用不同的艾絨得不同的感覺,很震憾的。我也從此點證實,「針灸大成」裏--卷五--煮針法,是真實的。http://www.theqi.com/cmed/oldbook/accup/chap5.html
針上灸,由於針扎入的深,其效能上,和直接灸、隔薑灸是有曲別的。個人覺
得效果很高,用於太極針法上(針灸執脈論治 著者:孫惠臣),五俞穴針法上,是可以有很大的幫助。
現以第1種老艾--陳艾,就個人所知來做介紹。
陳艾如同上午太陽,雖熱但溫薰。所以陽氣多、火氣少,製作精良甚至於會沒有。
新艾如同下午太陽,火紅,很熱,且有刺感。所以陽氣多,火氣也很多。
這是將8種艾絨測試過後的結果來分析的。
因此,陳艾存放的時間久,艾草內的揮發油散去的多,灸起來會較不上火氣。且純陽氣多,治療的效果也更好。
新艾因存放時間短,揮發油多,灸後容易上火氣,若用於直接灸,就很不舒服,隔薑灸、針上灸亦同。
Δ若灸後會口渴,服用單味麥門冬,即可解之,且不會影響療效。若還不解,再加玄參、生地即可。
Δ第1種艾絨,是在台北-迪化街上,過歸緩街的「鼎晟」店家購得(95.06購買)。目前仍可買的到這樣好的品質,日後是否仍可買的到,不知?可遇不可求。
觀古人講「一針二灸三用藥」各取所長,配合治療,就能治療很多疾病。而各【單針、單灸、單放血】的部份,又能治多少疾病呢?這不是很容易統計的。若再加上推拿,不就能治更多疾病嗎?
個人認為「一針、二灸、三用藥」應該改個稱呼。改成「一推(推拿按摩)、二針、三灸療,四用藥物、五氣功(請病人自我鍛綀,如易筋經、八段錦、太極拳)」這樣就更完備了。各取所長、相互配合,所達到的效果,決不是1+1+1+1+1=5,而是達6、7、8、9、10以上了。這種疊加的癒病的方式,請諸位想想,快不快?別人不能治,這樣運用都能在短時間內改善的,甚至於痊不好治的疑難雜症。而將推拿擺第一位,是醫者徒手就能直接治療的方式。針灸藥,則是都要有物件才能實行的。五氣功,則是醫者、病者都可運作,但要擺在那裏,一、二位皆可行。
而這些不同的治療方式,皆離不開中醫的中心思想「經絡」。因此,十二經絡、奇經八脈,當好好學習,深入了解才是。(此就單針灸而言,四診、八綱是假設同參已經會的了)
而這樣的治療方法,花不花時間?答案是肯定的。但,若能讓多些人考上中醫師豈不是很好。如果以賺錢為目的中醫師,也不會多花時間以此為?究了。一個病人3、5分就看完了,不知能看到什麼程度。您也許會說「要分工呀」,但別人終究不是自已。(程度不同、心態不同、術德不同)
醫者,是看「病」、還是看病「人」。是人先有問題,才會生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