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玉滿堂 發達集團董事長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6-06-04 07:22

善治習氣

《善治習氣》
學道要在 對治習氣
學道之要,在於對治習氣。每有學問愈深,習氣愈盛者,此乃以學道作學藝耳。故其所學愈多,判道愈甚,此吾國儒釋俱衰之本源也。(三編下.覆王尊蓮居士書)
遇境逢緣 常起覺照
金不煉不純,刀不磨不利。不於煩惱中經歷過,一遇煩惱之境,便令心神失所。能識得彼無什勢力,其發生勞擾心神者,皆吾自取。經云:「若知我空,誰受謗者?」今例之云:「若知無我,煩惱何生?」汝之所譬,甚有道理。古云:「萬境本閑,唯心自鬧;心若不生,境自如如。」(三編上.覆陳飛青居士書四)
在凡夫地,誰無煩惱。須於平時預先提防,自然遇境逢緣,不至卒發。縱發亦能頓起覺照,令其消滅。起煩惱境,不一而足。舉其甚者,唯財色與橫逆數端而已。
若知無義之財,害甚毒蛇,則無臨財苟得之煩惱。
與人方便,究竟總歸自己前程,則無窮急患難求救,由惜財而不肯之煩惱。
色則縱對如花如玉之貌,常存若姊若妹之心。縱是娼妓,亦作是想,生憐憫心,生度脫心,則無見美色而動欲之煩惱。
夫婦相敬如賓,視妻妾為相濟繼祖之恩人,不敢當作彼此行樂之欲具。則無徇欲滅身,及妻不能育、子不成立之煩惱。
子女從小教訓,則無忤逆親心、敗壞門風之煩惱。
至於橫逆一端,須生憐憫心。憫彼無知,不與計較。又作自己前生曾惱害過彼,今因此故,遂還一宿債,生歡喜心,則無橫逆報復之煩惱。
然上來所說,乃俯順初機。若久修大士,能了我空,則無盡煩惱,悉化為大光明藏。譬如刀以磨利,金以煉純。蓮因淤泥滋培,方得清淨光潔。境無自性,損益在人。三業四儀,常持顏淵之四勿;五戒十善,必效曾氏之三省。暗室雖無人見,而天地鬼神咸知。念始萌乎隱微,罪福判若天淵。若能如是修省,將見舉動皆善,惡無從生矣。(增廣上.覆高邵麟居士書四)
所言俗務糾纏,無法擺脫者。正當糾纏時,但能不隨所轉,則即糾纏便是擺脫。如鏡照像,像來不拒,像去不留。若不知此義,縱令屏除俗務,一無事事,仍然皆散妄心,糾纏堅固,不能灑脫。學道之人,必須素位而行,盡己之分,如是則終日俗務糾纏,終日逍遙物外,所謂「一心無住,萬境俱閑;六塵不惡,還同正覺」者,此之謂也。至於念佛一事,最要在了生死。既為了生死,則生死之苦,自生厭心;西方之樂,自生欣心。如此則信願二法,當念圓具。再加以志誠懇切,如子憶母而念。則佛力、法力、自心信願功德力,三法圓彰。猶如杲日當空,縱有濃霜層冰,不久即化。初心念佛,未到親證三昧之時,誰能無有妄念?所貴心常覺照,不隨妄轉。(增廣上.覆徐彥如軼如二居士書)
即病為藥 即塞成通
在凡夫地,不能無病,亦不能任而不治。其治之之法,最省力,最得益處,在以病為藥。以病為藥,則病不為累矣。即如愛子女之病,決不能斷。不妨即以此愛為本,必欲使子女生為正人,沒生淨土。此其愛,乃以世間凡情,成就出世間聖果。(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九)
接手書,知不廢淨業,洵足嘉美。而云身心不安之至,為境遇不嘉,致不安耶?抑或疾病纏綿,致不安耶?
若境遇不嘉者,當作退一步想。試思世之勝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復不少。但得不饑不寒,何羨大富大貴?樂天知命,隨遇而安。如是則尚能轉煩惱成菩提,豈不能轉憂苦作安樂耶?
若疾病纏綿者,當痛念身為苦本,極生厭離,力修淨業,誓求往生。諸佛以苦為師,致成佛道。吾人當以病為藥,速求出離。
須知具縛凡夫,若無貧窮疾病等苦,將日奔馳於聲色名利之場,而莫之能已。誰肯於得意烜赫之時,回首作未來沉溺之想乎?孟子曰:「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順受也。然孟子所謂大任,乃世間之爵位,尚須如此憂勞,方可不負天心。何況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覺道,下化法界有情。倘不稍藉挫折於貧病,則凡惑日熾,淨業難成。迷昧本心,永淪惡道。盡未來際,求出無期矣。古德所謂「不經一番寒徹骨,爭得梅花撲鼻香」者,正此之謂也。但當志心念佛以消舊業,斷不可起煩躁心,怨天尤人,謂因果虛幻,佛法不靈。須知吾人自無始以來,所作惡業,無量無邊。《華嚴經》謂「假使惡業,有體相者,十方虛空,不能容受」,豈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盡也?所以釋迦彌陀兩土教主,痛念眾生無力斷惑,特開一仗佛慈力,帶業往生之法門。其宏慈大悲,雖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只宜發慚愧心,發懺悔心,自可蒙佛加被,業消身安耳。(增廣上.覆鄧伯誠居士書一)
壽夭窮通 無須掛懷
人生世間,壽夭窮通,皆由宿因所致。而有大善大惡者,則亦有轉禍為福、轉福為禍之種種不同。以故聖賢皆注意於修持,佛法亦注重於懺悔也。能懺悔往愆,聿修厥德,則一切受用,皆非宿業所感之舊矣。宜詳閱袁了凡〈立命篇〉,則可悉知。豈但禍福隨己轉變,即凡聖亦隨己轉變。了此,則當致力於作聖了生死一法。否則縱令大孝尊親,極世間之孝養。富貴學問蓋世,亦幻夢中所現之虛華幻相。至現過之後,又有何實跡可得哉?則凡功名也、兒女也、學問也、名譽也,究於生死分上,了不相干耳。閣下但能志誠念佛,念觀世音,兒女有無,何須在念。(三編上.覆葉沚芬居士書一)
謙卑自牧 勿以聰明驕人
汝年二十一,能詩能文,乃宿有善根者。然須謙卑自牧,勿以聰明驕人,愈學問廣博,愈覺不足,則後來成就,難可測量。十年前,諦閑法師有一徒弟,名顯蔭,人極聰明,十七八歲出家。但氣量太小,一點屈不肯受。初次講小座畢,拜其師,其師並未說他講得不好,但云音聲太小,由此一語便生病。而諦公之人,一味令彼心常歡喜,故傲性日增月盛。後由日本學密宗,彼所發揮密宗之文字,通寄上海居士林登《林刊》。其自高位置,已是唯有我高。後回國,至觀宗看其師。諦公云:「汝聲名很大,惜未真實用功,當閉三年關,用用功方好。」彼一聞此語,如刀割心,即日便病。次日帶病往上海居士林,年餘而死。死後不久,光到上海太平寺,林員朱石僧來,問其死時景象。言糊糊塗塗,佛也不會念,咒也不會念。此乃顯密圓通、自覺世無與儔之大法師,以不自量,仗宿慧根,作二十二三歲短命而死之糊塗鬼,豈不大可哀哉!設使顯蔭能不自高,謙卑自牧,中國學者,未能或超出其上者。光愍顯蔭以因此而死,為汝作前車之鑒。(續編上.覆游有維居士書 民國二十六年)
聰明有涵養 則成法器
座下宿根深厚,聰明過人。不幾年於宗於教於密,悉已通達。恨光老矣,不能學座下之所得。唯望座下從茲真修實證,則台密二宗當大振興矣。但現在年紀尚輕,急宜韜晦力修。待其涵養功深,出而宏法,則其利溥矣。聰明有涵養,則成法器。無涵養,或所行所言有於己於法不相應而不自知者。(三編上.覆顯蔭法師書)
只管自家 不管人家
無論在家在庵,必須敬上和下。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代人之勞,成人之美。靜坐常思己過,閒談不論人非。行住坐臥,穿衣吃飯,從朝至暮,從暮至朝,一句佛號,不令間斷。或小聲念,或默念,除念佛外,不起別念。若或妄念一起,當下就要教他消滅。常生慚愧心,及生懺悔心。縱有修持,總覺我工夫很淺,不自矜誇。只管自家,不管人家。只看好樣子,不看壞樣子。看一切人皆是菩薩,唯我一人實是凡夫。汝果能依我所說而行,決定可生西方極樂世界。(三編上.覆葉福備居士書一)
痛洗積習 力持聖號
光陰迅速,時序更遷。剎那剎那,一念不住。此殆造物出廣長舌,普為爾我一切眾生說「人命無常,榮華不久,急尋歸路,免受沉淪」之無上妙法耳。汝既厭棄世榮,發心出家。必須努力勤修,切莫因循度日。出息雖存,入息難保。一息不來,即屬後世。當念形質雖稟五漏,心性原具三德。痛洗積劫之女習,力持彌陀之聖號。觀此娑婆,濁惡甚於圊廁。信彼極樂,即我本有家鄉。不求此世來生,人天王等福樂。唯願報終命盡,蒙佛接引往生。朝斯夕斯,念茲在茲。念極功純,感應道交。臨命終時,必克果願。既生淨土,頓悟無生。回觀世間富貴,奚啻陽焰空花,直同囹圄毒海耳。然欲生淨土,先治染習。佛經屢言:富貴難學道,女人亦難學道。良以富貴之人,驕慢成性,奢侈為心。尚不能謙光接物,卑以自牧。又何能息慮忘緣,虛心求道乎?女人則唯矜容儀,常懷妒忌。不知縱是天姿國色,依舊糞袋革囊。既戀幻形,何悟妙性?如來為治此病,令修四念處觀:一觀身不淨,二觀受是苦,三觀心無常,四觀法無我。此觀若成,則戀身恃勢之習,消滅無餘,不異洪爐之化片雪耳。汝以富貴女人出家,凡驕奢豔冶習氣,必須徹底拋棄,不使一毫蘊於胸中,將來方有出苦分在。現今法弱魔強,良師善友最不易得。直須上友古人,以古為師。《比丘尼傳》、《善女人傳》、《淨土十要》、《淨土聖賢錄》,當熟讀之。庶取法有地,墮魔無由矣。(增廣下.示某比丘尼代友人作)
道念若重 凡情自輕
學道之人,道念重一分,則凡情輕一分,此必然之勢也。然未斷惑之人,常須努力。若一放縱,舊病定至復發。見思惑斷盡者,才好任運騰驤,無須制束攝持也。(增廣上.覆永嘉某居士書六)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今之人,稍聰明,便狂妄,此皆不知「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之義。「為學日益」者:以聖賢之道德,蘊於我之身心。「為道日損」者:從茲嚴以省察,必致起心動念,了無過愆之可得也。否則便是書櫥文匠,既非為學,何況為道?(三編上.覆徐志一居士書)
少壯不努力 老大徒傷悲
人之一生成敗,皆在年幼時栽培與因循所致,汝已成童,宜知好歹,萬不可學時派。當學孝,學弟,學忠厚誠實。當此輕年,精力強壯,宜努力讀書。凡過讀之書,當思其書所說之事,是要人照此而行,不是讀了就算數了。書中所說,或不易領會。而《陰騭文》、《感應篇》等皆直說,好領會。宜常讀常思,改過遷善。於暇時尤宜念阿彌陀佛及觀世音菩薩,以期消除業障,增長福慧,切勿以為辛苦。古語云:「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此時若錯過光陰,後來縱然努力,亦難成就。以年時已過,記性退半,所學皆用力多而得效少耳。第一先要做好人,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焉。第二要知因果報應,一舉一動,勿任情任意。必須想及此事,於我於親於人有利益否。不但做事如此,即居心動念,亦當如此。起好心,即有功德。起壞心,即有罪過。要想得好報,必須存好心,說好話,行好事,有利於人物,無害於自他方可。倘不如此,何好報之可得?譬如以醜像置之於明鏡之前,決定莫有好像現出。所現者,與此醜像,了無有異。汝果深知此義,則將來必能做一正人君子,令一切人皆尊重而愛慕之也。(增廣上.與周法利童子書)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