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ab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4-10-30 01:33

〈分析〉馬丁沃夫:不管壓測多成功 歐洲銀行都帶動不了經濟

〈分析〉馬丁沃夫:不管壓測多成功 歐洲銀行都帶動不了經濟
鉅亨網黃欣 綜合報導2014-10-2921:30
歐洲央行 (ECB) 對銀行業進行的壓力測試,真的是歐元區危機的轉捩點嗎?《金融時報》專欄作家馬丁沃夫指出,這只在某種程度上是。從過去的角度看,壓力測試算是金融業的改進;但從未來的角度看,這並不是支撐歐元區經濟的最終解藥。
為修補銀行體系,ECB 已經做了很多,不但仔細檢視了金融體系資產品資,也用夠嚴格的假說來進行測試。去年的測試結束後,有25家機構未通過、還需增加 250 億歐元資金,而經過今年的努力後,所需金額已經降至 130 億歐元。
馬丁沃夫表示,在這波測試中未被關切,但也相當重要的問題其實是主權違約,且在歐元區特別麻煩,因為銀行缺乏共同一致的財政後援,也表示各國政府得負起援救問題銀行的責任。況且,歐元區內負債最重國家的償債能力更令人存疑。
但很幸運地,只有最少部份股權與實際資產有關的銀行,都位於償付能力相對較佳的國家,如荷蘭、法國、德國等。不過,西班牙與意大利的桿槓比是 20 比 1,德、法是 25 比 1 ,荷蘭是 30 比 1。他們是否擁有足以吸收虧損的資金,也值得商榷。
高槓桿也會傷害銀行的成長能力。一家管理良好卻有高槓桿的銀行,會將其大部份資產抵押出去換取流動性,或是持有高利率資產。但這並非歐洲現下所需要的、具生產力的投資行為。
綜上所述, 馬丁沃夫認為,歐元區銀行所持的資金,其實難以推動歐洲經濟成長。而且,還有更嚴重的問題存在:整體需求巨幅下滑,以及可能變成通縮的極低通膨現象。擁有較多資金的銀行不見得能較快推動需求成長,而更可能是相反的結果。
關於該如何應對此問題,兩位前 ECB 官員有截然不同的看法。曾任首席經濟學家的 Otmar Issing 認為,從德國的角度來看,歐元區貨幣政策已經太過寬鬆;曾任執委會官員的 Lorenzo Bini Smaghi 則認為,創造德國國內需求對防止歐洲陷入通縮非常重要。但區既然歐元擁有單一貨幣管理機構,就必須以歐元區整體的角度來看事情。
馬丁沃夫指出,從 2008 年第 1 季至今年第 2 季,歐元實質需求僅成長了 2.5%,名義 GDP 則成長 5%。假設實質成長趨勢是 1%、通膨是 2%,名義 GDP 應以每年 3% 的速度成長;到 2014 年第 2 季,名義 GDP 則比上述目標低了 13%。至今年 9 月 30 日的 6 年當中,廣義貨幣 (M3) 增加 9.6%,年率為 1.5%,從上述兩種數據來看,ECB都沒有達成目標。
通膨方面亦同,ECB 的通膨目標是接近但略低於 2%。當有幾個重要會員國需要增強競爭力時,他們的通膨應會比德國低;在此條件下,若平均通要接近 2%,德國及其他盈餘國家的核心通膨就需在 3% 以上。這表示歐元區整體內需過於疲弱,包括各盈餘國在內。
然而問題是如何促成歐元區的內需成長,從英、美的經驗來看,非傳統貨幣政策可能有用,但 ECB 受購買政府公債的限制所阻。若德國反對購債對策,就等於是反對主動財政政策,確保了歐元區的通膨停滯,這實在不合理。
馬丁沃夫認為,壓力測試與資產檢視雖然是好政策,但與推動歐元區內需並無直接關係,且銀行資金仍然不足。重點是,歐元區缺乏一套可靠的策略來重新推動內需,德國政界一日不正視這個問題,歐元區危機就一日解決不了,這才是真正的災難。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