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ighted 發達集團處長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4-10-10 23:29

談文化保存 花蓮西拉雅族以閩語溝通

【聯合報╱記者邱立雅/富里報導】

花蓮縣富里鄉前天舉辦「夜祭」,婦女吟唱迎祖靈歌,都穿上傳統的白衣。
圖/張振岳提供
花蓮縣政府去年將富里鄉大庄夜祭登錄為花縣文化資產「民俗及有關文物」,昨天邀專家學者與台南市的西拉雅族人在花蓮探討夜祭文化資產保存,全程幾乎全以閩南語溝通,與原住民族慣用族語對話大不相同。
花蓮縣南區有不少西拉雅族人,富里鄉東里村(大庄)夜祭中斷超過50年,民國80年間社區族人逐漸恢復,但族人多漢化,語言幾乎失傳,透過專家與文史工作者的記錄,只有部分曲調流傳,但歌詞涵義幾無可考。
經過大庄族人努力,縣文化局文化資產審議委員會認定,大庄西拉雅族夜祭是傳自祖先原鄉的祭儀,見證祖先遷移的艱辛,大致仍保有舊時傳統,與傳統漢人信仰大不同,且是東台灣唯一保有傳統祭儀的西拉雅平埔族公廨與聚落,於是在去年7月9日將大庄西拉雅族夜祭登錄為「民俗及有關文物」文化資產,並登錄大庄公廨協會為保存團體。
座談中,台南市西拉雅族人分享佳里北頭洋平埔夜祭、大內頭社夜祭、吉貝耍西拉雅族夜祭等保存經驗;來自吉貝耍的段洪坤憂心,如果過多專家學者介入,會讓傳統文化不夠純粹。
出身東里的台東大學音樂系教授林清財早以錄音記錄西拉雅族人的歌謠,從多首歌謠交叉比對,「破解」語意;他舉例,前天夜祭眾人吟唱的歌謠,就是在唱「南瓜加牛肉,最好吃。」
「希望年輕人加入」大庄族人潘月珠認為透過交流,可以逐漸拼湊平埔族西拉雅傳統的文化,目前她也與東里國小合作,期望透過教學,重新找回傳統文化的驕傲。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