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yy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3-02-03 09:35
動盪的內閣 動盪的經濟
內閣又改組了,昨天總統府宣布由江宜樺接任行政院長,這是馬英九總統執政五年的第四任閣揆。我們擔心的是,內閣如此頻繁的異動,馬總統如何實現治國藍圖,又如何兌現打造幸福台灣的承諾?
記得去年此時陳冲出任閣揆,他甫上任即引用「吳越春秋」一書所述「民富國強,眾安道泰」,提出富民經濟的願景。言猶在耳,但陳冲已經去職;短短一年,富民經濟又成歷史。而在此之前,閣揆吳敦義一上台也曾提出「庶民經濟」的口號,但除了後來編了幾項庶民指標,庶民經濟究為何物,如今已不復令人記憶了。這就是內閣頻頻改組的結果,讓人不勝唏噓。
台灣自本世紀以來經濟每況愈下,不論生產、出口或所得皆已被韓國遠遠超越,實質薪資更回降至十四年前。所以如此,雖與經濟結構、人力結構未能與時俱進有關,然而這些結構之所以未能及時轉型,最根本的原因實與內閣過於動盪、閣員流動過於頻繁有關。試想一個永遠處於磨合期的內閣,如何實現其願景?經濟為韓國超越、所得停滯十餘年,豈有意外可言?
過去近十年間,我國內閣改組的頻率可謂舉世罕見。民進黨執政的八年所任命的閣揆有唐飛、張俊雄、游錫堃、謝長廷、蘇貞昌,隨後張俊雄又回任,平均每位閣揆的任期僅短短一年四個月。2008年國民黨再次執政,內閣動盪的情勢依然,短短五年不到馬總統又已任命了劉兆玄、吳敦義、陳冲、江宜樺四任閣揆,閣揆任期之短與民進黨執政時期,不遑多讓。如此內閣,對下難以領導文官,對外難以應對立院,經驗不足難以因應全球變局,氣勢微弱難以樹立決策威信。如此而執行力日弱,民意反應日差,豈是偶然?而決策高層不察,不知內閣難以贏得民意的根本原因,動輒加以更換,致使閣員尊嚴喪盡,人才不願為政府所用。如此內閣氣勢既失而難以駕馭百官,難以駕馭百官則上令難以下達,上令難以下達則願景必變為口號,願景一旦成了口號,則經濟豈能不停滯,民怨豈能不升高?如此循環不已,改組內閣本欲贏得民心、提振經濟、改善民生,其結果卻適得其反。
我們回顧台灣經濟成長最快速的1980年到2000年之間,景氣欣欣向榮,國人每月的平均薪資也由8,843元大幅提升至41,861元,對照今日的停滯,令人感慨。何以這個時期台灣經濟充滿活力,這並非那個年代沒有競爭對手,也絕非那個年代沒有風暴,而是我國有一個安定的內閣,有一批令人敬重的閣員。孫運璿擔任六年的行政院長,俞國華的閣揆任期也有五年之久,隨後閣揆的任期雖較短,但這二十多年間也只任命了六任閣揆。這些閣揆任期長,閣員也都是一時之選,能從容因應變局,因此歷經二次石油危機、亞洲金融風暴,當亞洲鄰國哀鴻遍野,台灣依舊穩定成長。
只要對台灣近五十年經濟發展歷程稍有涉獵者,都明白內閣穩定的重要性。1969年孫運璿出任經濟部長,這是台灣經濟轉型的關鍵年代,孫運璿這任部長當了九年,九年之間台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了四倍。同樣在1969年,李國鼎由經濟部長轉任財政部長,兩年後台灣面對退出聯合國、石油危機、世界糧荒紛至沓來,值此之際,十大建設甫上路,財政需求孔急,李國鼎銜命赴沙烏地阿拉伯籌款;在最壞的年代,由於因應得宜,七年後當李國鼎離開財政部時,中央政府債務餘額僅742億元,一年收支也還有161億元的賸餘。
回顧台灣近五十年的發展歷程,我們若要比開會、比報告、比藍圖,昔日內閣不如今日,但要比因應變局的能力、前瞻經濟的遠見、執行政策的決心,則今日內閣遠遠不及昔日。而我們十年來內閣之所以只會成天開大會、提報告、畫藍圖,正因為任期太短,提出報告後旋即去職,下一任上來又提新願景,同樣不久又下台。如此循環不已,內閣最後只能淪為紙上談兵,一再遭到外界訾議,然而孰令致之?
我們認為要解決台灣今天的經濟困境,最重要的不是成天高言大志規劃藍圖,而是要建立一個安定的內閣。任命閣員但問其才德而無需在年齡、派系上自我設限。以近日央行總裁彭淮南續任案延宕不決而言,即令人不解;或謂彭淮南已年逾七十應另擇新人任之,但值此國際貨幣戰爭日烈之際,實不宜躊躇不決。央行總裁責任重大,應以能者任之,絕不可啟用紙上談兵之人,否則台灣經濟危矣。
動盪的內閣已讓台灣經濟停滯十年,馬總統只剩三年多的任期,實不宜再讓內閣動盪下去。唯有慎選閣員組成安定的內閣,台灣經濟回復昔日繁榮,庶幾有可成之期。如今閣揆既已確定由江宜樺接任,則後續財經閣員的調整,攸關未來台灣經濟能否由剝而復,期盼當政者秉持歷史眼光,做出明智的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