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ch 發達公司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1-03-02 20:36

內有通脹外有競爭 企業稱“做服裝不如炒棉花”

時間:2011-03-02 11:00:26來源:第一財經日報(上海)
浙江平湖市的汪秀華(化名)已經做了17年的服裝生意,現在來搶生意的人越來越多。從汪秀華的服裝廠出門幾分鐘,就會有一些熟練工人開的服裝小作坊,這些小作坊每年可以開出最多7萬元的工資,而汪秀華服裝廠工人最多一年能拿到4萬元左右,現在汪秀華的工廠缺工40%,留住工人已成一個大問題。
如果以高工資留住工人,汪秀華必須提高出口價格,手裏的訂單可能就會飛到孟加拉國等其他國家的工人手裏,汪秀華説:“現在是內外交困,服裝外貿的黃金時代已經結束了。”
第21屆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華交會)昨日在上海舉行,一家參展的企業人士對《第一財經日報》表示,內有通貨膨脹,外有其他國家的競爭,服裝外貿業務毛利潤僅有3%~5%,大量資本流出服裝紡織業,做服裝不如炒棉花掙錢。
汪秀華説現在招工人要比招大學生難得多,她説一個字不識、沒有經驗的車工,一個月的工資要1500元;工廠管理崗位招大學生,前面幾個月的試用期,工資只有1000元。目前她的工廠普工每年的收入在2.5萬~3.5萬元,相當於每個月2500元~3500元,比幾年前漲了一倍,再這樣漲下去,工廠就得關門。
浙江凱喜雅集團的一位人士説,勞動力成本與2009年相比,保守估計上漲了30%,以前很多工人沒有交養老保險,現在基本上都交了,工廠另外還提供住房補貼、用餐補貼,過年前還要給個紅包,希望工人按時返工。
棉花的價格也在上漲,浙江步森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業務員説,現在棉花的價格又突破了每噸3萬元,而且還有上漲的趨勢。
服裝出口價格上調幾乎成了所有中國服裝外貿企業的“救命稻草”。但是,外貿企業實際操作的時候卻格外小心。浙江凱喜雅集團的一位人士説,提價既要看客戶的接受程度,也要看競爭對手的出價,該公司的提價幅度平均控制在10%左右,T恤等大路貨提價幅度小一些,檔次高的産品提價幅度稍高,但也儘量控制在20%以內。浙江步森服飾股份有限公司的一位業務員説,提價10%以上不少海外客戶就接受不了,而10%的提價幅度並不能消化企業成本上漲的壓力。
汪秀華説:“要消化工資和棉花漲價的壓力,服裝出口價格至少要提50%,但是客人只能接受20%的漲幅,我們今年訂單的價格與去年比只上漲了15%~20%。”
不止如此,業內人士還説,土耳其、巴基斯坦的綜合成本要比中國低不少,只有我們的60%~70%,柬埔寨、越南勞動力成本低,水、電、棉花等資源價格也比中國低,他指出:“這些國家的報價低,一開始我們也不相信,後來通過了解,確實如此,雖然他們在品質及設計方面比中國差,但是車工的技術和機器設備提升起來是比較快的,將來對中國企業的挑戰將越來越大。”
江蘇國泰國際集團是國內出口金額較大的企業之一,該公司一位業務員告訴記者,今年目前為止訂單並不是很好,國內的價格上漲,很多外商還在觀望,世界範圍內的服裝訂單依然是很大的,但是這些訂單仍然在飛,還沒有落下來,該公司的訂單價格今年上漲了15%~30%,很多單子就外流到印度、孟加拉國等價格更低的國家。
除了“內外交困”的情勢,業內人士更擔心的是服裝紡織行業的産業基礎在日漸動搖,該人士説:“我們現在資金不是沒有,但是回到服裝産業的很少,做服裝産業太辛苦,風險又大,服裝企業現在很少開新的工廠,都是在維持老廠。服裝行業投幾十億元,每年利潤回報可能只有幾百萬元,與房地産等行業相比,資金回報率差很多。服裝産業積累的資金本來應該是擴大生産能力,提高員工素質,或者更新設備,實際上的情況是服裝企業什麼都不幹,只是維持原狀,維持現狀的目的是為了找銀行貸款,拿到貸款然後又去做其他的行業,把棉花等各種資源的價格炒起來,做衣服遠遠不如炒棉花賺錢,中國的産業經濟基礎將越來越差。”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