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9/23 06:10

北京當局多年來透過政府補貼和相關政策,來扶植電動車、太陽能板和鋰電池產業,卻造成產能過剩後果。(歐新社檔案照)
首次上稿 09-22 22:20
更新時間 09-23 06:10
〔編譯盧永山/綜合報導〕中國為了推動先進製造業,多年來一直透過政府補貼和相關政策,來扶植電動車產業,但因車企努力追趕政府設定的生產目標,而非消費者需求,已導致產能過剩,各車企被迫大打價格戰,除造成獲利大縮水,更出現經銷商為未售出新車掛牌和投保,以騙取車企返利和獎金,以及「零里程二手車」向海外傾銷等亂象。
《路透》報導,分析師認為,中國汽車產業可能重蹈太陽能產業和鋰電池的覆轍,因為中央政府政策優先考慮就業和經濟成長目標,而非企業利潤和可持續競爭,地方政府為了產能和稅收,向車企提供廉價的土地和補貼,導致全國各地產能過剩。
曾在中國1家電動車初創公司任職的澳洲宏觀經濟評論員密契爾(Rupert Mitchell)表示:「當北京當局發出這(電動車)是個戰略產業的訊號時,每個省長都想要設汽車工廠,他們要在黨的面前求表現,結果就是車企擴大投資。」
中國車企在推出新車款方面已領先外國競爭對手,但推動電動車產業爆炸性成長和創新的政府政策,如今卻在國內銷售鍊上製造了雙輸的交易。這場潛在的危機對中國經濟將有巨大影響,因汽車產業和相關服務約占中國國內生產總值(GDP)的十分之一。
諮詢公司蓋世汽車研究(Gasgoo)指出,中國車企的工廠能生產去年實際產量2倍的汽車,即5500萬輛。另1家諮詢公司艾睿鉑(AlixPartners)預測,到2030年,中國129家電動車和油電混合車品牌中,只有15家能在財務上維持下去。
中國汽車產業的價格戰已進入第3年,車企的獲利大幅縮水,根據中國媒體《第一財經》報導,全球汽車巨擘日本豐田汽車今年上半年的獲利雖然年跌逾30%,卻仍是中國16家上市車企總獲利的約1.9倍。
一些分析師稱,唯一的出路是讓許多車企倒閉,但許多官員反對這種「硬手段」,因為這可能導致大規模裁員和消費下降。
受影響的不僅中國車企。外國品牌在中國市場的市占率從2020年的62%,降至今年前7個月的31%。中國車企在國內買氣低迷的情況下,已開始大舉向外國出口,但歐美已對中國進口電動車祭出高關稅,以防止中國車企的低價傾銷。
電動車是中國領導人習近平推出「新三樣」經濟成長引擎的其中之一,另2樣分別為太陽能板和鋰電池。《路透》今年8月曾報導,中國5大太陽能企業去年悄悄裁員近三分之一,反映出太陽能產業正深陷產能過剩、價格暴跌與巨額虧損的3重困境。
此外, 中國汽車動力電池產業創新聯盟數據顯示,依寧德時代、比亞迪、中創新航等大廠到2025年規劃產能來看,已達4800GWh(百萬瓩時),但市場需求估僅100GWh,電動車用鋰電池出現嚴重產能過剩。由此來看,習近平的「新三樣」經濟成長引擎已全部出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