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 05:30

對等關稅傷害甚大,可是部分產業陷於困境,不只是一日之寒造成。(中央社資料照)
◎歐陽書劍
趨勢雖可能有波動,甚至逆轉,但通常不因個別事件而改變方向。美國對等關稅壓境,毛利已低的產業雪上加霜;可是部分現象早就存在,即使未來談判後稅率能再壓低,緊急救援行動仍需搭配新產業政策,才能建立穩定發展的基礎。
台灣二○二五年前六個月的出口達二千八百餘億美元,較前一年同期成長二十五.九%。美國總統川普課徵對等關稅的行政命令於四月初正式發布,其後暫以加徵十%關稅做為談判階段的緩衝,但台灣第二季出口成長卻更快速,達一千五百多億美元,較二○二四年同期成長約三十四%;除了提前拉貨效應外,AI相關產業的出口未受關稅壓抑更是主因。
二○二五年第二季的台灣總出口較前一年同期增加近四百億美元,但從出口貨品分析,電子與傳產業的變化差距甚大。合計占總出口超過七十二%的資通與視聽產品及電子零組件成長超過了五十%,較前一年同期就增加三八○餘億美元,幾乎相當於總出口的增加值。
對照組出現在傳產業。即使有提前拉貨效應,可是橡膠、紡織及運輸工具等產業的出口,在二○二五年第二季仍陷於負成長;這樣的狀況,並非始於對等關稅議題出現以後,而是早已存在的中長期現象。
若以二○二四年與肺炎疫情前的出口高點二○一八年比較,台灣總出口雖已成長約四十二%,卻都是由資通與視聽產品,以及電子零組件所貢獻,前者包括伺服器、後者有晶片。在主要出口貨品中,僅有前二類產品與電機產品的出口金額較六年前增加;而光學及精密儀器、紡織品的出口,六年來甚至都衰退了三成以上。
貿易對手提高關稅,不管是傷害其自身消費者的購買力或是減損我國的價格競爭力,都或多或少會再影響到廠商出口的表現。目前看來,乘著AI發展的相關產業,最有突破機會,而從過去的出口統計可以發現,有些產業的國際競爭力減弱,並非始於今日。
電子與傳產長期存在的產業差距,恐將會愈來愈大;極強與極弱的存在,造成的不只是社會薪資結構的惡化,也終會使總體經濟政策的決定陷於兩難。
對等關稅傷害甚大,可是部分產業陷於困境,不只是一日之寒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