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松樹 發達集團監事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25-04-30 07:47

台灣對陸政策的制定 應從掌握客觀事實做起

  • 2025.04.30 工商時報  

賴總統於3月13日提出「賴17條」後,日前再提出「脫中入北」倡議,台灣對陸政策已然呈現重大轉向。圖/本報資料照片
已將目前網頁的網址複製到您的剪貼簿!
賴總統於3月13日提出「賴17條」後,日前再提出「脫中入北」倡議,台灣對陸政策已然呈現重大轉向。然而,在川普2.0下全球經貿秩序鉅變的此刻,已有許多評論提醒,如此基於意識形態而非現實的自我想像,可能讓台灣陷入更大的危機。因此,企盼政府在制定攸關台灣前途及發展的兩岸政策時,能先從掌握客觀事實做起,避免片面且錯誤訊息的誤導,影響重大政策制定。
目前政府對大陸的認識,存在三大迷思:
首先,在陸台商已全數撤離?近來有官員指稱,台商對大陸投資不但大幅減少,甚至在大陸的台商「已經撤退的差不多了」,這顯然和事實有相當大差距。誠然,台灣對大陸的投資呈現下滑,自2010年最高的146億美元下滑到2024年的36.5億美元;占整體對外投資比重亦由2010年的83.8%衰退到2024年的8.13%。但這樣的變化並不意味所有台商已撤離大陸,稍加了解就可知道,台灣企業赴陸投資已超過40年,加上國際情勢及大陸投資環境的改變,近年來確有中小企業台商退出大陸;但同時台商選擇將利潤留在大陸再投資的比例亦不低。
舉例來說,且不論大陸各地現存許多的中小企業台商,截至2024年,台灣1700多家上市櫃企業仍有將近7成在大陸投資,獲利持續創新高,大陸市場收益仍是台灣產業的重要部分。
其次,兩岸經貿將脫鉤斷鏈?因全球經貿環境的改變與供應鏈的重組,近年來台灣出口市場呈現相當的變化:以2020年到2024年來看,中國大陸(含香港)占台灣出口比重由43.9%滑落到31.7%,同期美國占台灣出口比重則由14.6%增加到23.4%,東協則由15.4%增加到18.5%。有論者認為,隨著台灣出口美國、東協比重的上升,美國、東協將取代中國大陸市場,兩岸經貿將持續脫鉤。
然而,目前美國雖仍是全球第一大進口市場,但隨近年來中國大陸內需的增長,進口占全球比重不但和美國在伯仲之間,甚至可能成為全球最大進口市場,再加上川普2.0的關稅壁壘,都使得台商為了避險,選擇出口美國的同時,同步經營大陸市場。
最後,中國大陸即將崩潰?1990年代末期,隨著大陸經濟的快速發展,社會矛盾、環境污染等問題相繼產生,「中國崩潰論」逐漸躍上西方輿論。「中國崩潰論」甚囂塵上迄今已近25年,大陸經濟或有跌宕起伏,且面臨包括經濟發展模式改變、產業結構轉型、社會矛盾增加等諸多挑戰,即使如此,要說中國大陸已呈現崩潰跡象,顯然並不現實。也就是說,大陸或許存在一些問題,但無論從文化、軍事、經濟、科技等軟實力、硬實力來看,早非吳下阿蒙,甚至是足以影響全球格局的大國。
存在上述迷思,主要是對中國大陸的陌生。由於兩岸關係低盪及兩岸交流停滯,現今政府兩岸政策的決策者、幕僚、智庫,多已超過十年未曾踏上中國大陸,與陸方的交流更是乏善可陳,對近年來大陸產業、經濟的變化可說毫無體會、更遑論理解。若說由於大陸體量太大、變化太快,過去兩岸交流頻繁下台灣對大陸的掌握猶如「盲人摸象」,那今日將大陸視為境外敵對勢力、斷絕往來的情況下,只能依賴西方媒體或二手資料理解大陸。這樣透過特定濾鏡「識讀」的結果,會產生更多偏見與誤讀,以致形成誤判,進而造成重大的錯誤決策!
川普2.0帶來全球政經鉅變的此刻,各國無不亟思如何尋求與美中的動態平衡關係,以創造國家利益的最大化。兩岸紛擾超過70年,對台灣來說,無論是友是敵,與大陸的關係更直接影響台灣的安全與發展。決策者如仍一昧堅持偏狹意識形態的「中國想像」,不但將讓兩岸關係陷入自我實現的預言,更將讓台灣遭遇原本可以避免的風險,盼當局慎思!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