鉅亨網編譯陳韋廷 綜合報導' 2025-04-28 08:40
3月勁增2.6%!陸Q1工業利潤轉正 結束連兩季走降 專家:宏觀政策組合拳發威(圖:shutterstock)
最新數據顯示,今年首季中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獲利實現由降轉增的轉折性變化,總額達 15093.6 億元 (
人民幣,下同),年增 0.8%,這是自去年第三季以來首次實現累計利潤正成長,其中 3 月獲利成長率回升至 2.6%,較今年前兩月的 - 0.3% 明顯改善,顯示出工業經濟回升的正面訊號。
根據中國國家統計局周日 (27 日) 公布的數據,從企業類型來看,不同所有權企業呈分化態勢。國營控股企業利潤總額 5599.5 億元,年減 1.4%,股份制企業利潤微增 0.1% 至 1 兆 1101.5 億元,外商及港澳台投資企業表現突出,利潤增長 2.8% 至 3883.5 億元,民營企業利潤總額 3709.7 億元。這種結構性差異反映出市場環境的複雜性,同時也顯示外資企業在供應鏈調整和技術升級的適應性更強。
營收表現上,今年首季規上工業企業營收年增 3.4% 至 32.14 兆元,連 4 月增速加快,3 月營收增速提升至 4.2%。成本管制方面,每百元營收成本年增 0.17 元至 85.37 元,但費用率下降 0.16 元至 8.43 元,顯示管理效率提升。資產負債率微升 0.3 個百分點至 57.7%,應收帳款回收期延長至 70.9 天,產成品存貨週轉天數增至 21.2 天,顯示資金週轉壓力仍須關注。
數據顯示,製造業作為工業經濟主引擎,獲利 1 兆 826.4 億元,年增 7.6%,成長速度較一年前加速 2.8 個百分點,其中裝備製造業利潤成長 6.4%,佔規模以上工業利潤比重提升至 32%,鐵路船舶航空航天設備製造以 59.7% 的增速領跑,專用設備及儀器儀表行業分別成長 14.2%、15.3%。
高技術製造業轉型成效顯著,3 月獲利成長達 14.3%,智慧消費設備製造、電子裝置製造等細分領域成長超過 55%,AI 相關產業鏈貢獻尤為突出。
傳統產業面臨較大調整壓力,採礦業利潤總額 2204.4 億元,年減 25.5%,煤炭開採及洗選業利潤跌幅達 47.7%,非金屬礦物製品業、石油天然氣開採業利潤分別下降 14.2% 及 3.1%。不過黑色金屬冶煉業實現扭虧為盈,石油加工業虧損減少,顯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持續效應。
此外,政策效應在重點領域持續釋放,大規模設備更新政策推動專用設備、通用設備產業利潤分別成長 14.2% 及 9.5%,其中電子電工機械專用設備製造增速達 56.3%。
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也帶動穿戴裝置、助動車製造利潤分別成長 78.8% 和 65.8%,家電產業鏈相關環節同步受益,家用廚房電器具製造利潤成長 21.7%,配套的電子電路製造、電力器具配件產業增幅超過 18%。
中國國家統計局工業司統計師於衛寧指出,宏觀政策組合拳效果顯著,特別是新質生產力培育和新型工業化推進的「兩新」政策,對重點行業帶動作用明顯。製造業高端化、智慧化、綠化轉型加速,41 個工業大類中近六成產業利潤成長,24 個產業成長速度較上季改善。航空航太器及設備製造利潤成長 23.9%,醫療診斷設備製造成長 26.7%,顯示策略性新興產業正在形成新的成長族群。
值得關注的是,工業效益改善呈現結構性特徵。中國東部地區在電子、設備製造領域恢復較快,中西部地區依托能源轉型及產業轉移實現差異化成長。小微企業景氣指數連兩個月站上榮枯線,但私人企業獲利仍未轉正,顯示惠企政策傳導存在時滯。全球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地緣政治風險等因素,對石油化學、有色金屬等產業的持續復甦構成挑戰。
展望今年次季,隨著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政策細則落地,通用設備、汽車製造等行業料將迎來修復窗口。財政貨幣政策協同發力下,企業研發投入力道持續加大,今年首季規上工業企業研發費用佔比提升 0.2 個百分點。
專家認為,下一步必須重點解決帳款拖欠問題,上月底工業企業應收帳款達 25.59 兆元,年增 9.9%,信用週期延長恐限制投資擴產能力。
整體來看,中國工業經濟正處於量質齊升的關鍵階段,創新驅動和產業升級將成為鞏固復甦態勢的核心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