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遊客
- Lv.0
0
認同0
銅幣
健康醫療網/記者鄭宜芬報導 面對突如其來的天災,許多人在地震後可能會經歷極度的焦慮、恐慌甚至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台灣位於環太平洋地震帶上,常遭受地震災害侵襲,每當大地搖晃,不僅是建築與土地,人們的心靈同樣也會受到巨大衝擊!奇美醫院精神醫學部部長林健禾表示,面對突如其來的天災,許多人在地震後可能會經歷極度的焦慮、恐慌甚至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呼籲民眾可以從事身體活動與放鬆、管理睡眠,並且尋求社交支持與專業諮詢,都能走過困難時刻。 出現這些症狀 恐是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 中華民國諮商心理師公會全國聯合會常務理事胡延薇表示,震後餘震多,提醒民眾注意是真實的餘震抑或是「幻震」,震災後PTSD最明顯的症狀,就是24小時內一直感覺到餘震,處在驚恐的狀態。經歷震災的恐怖,容易讓人產生焦慮感,也因為擔心再次發生災難,對任何聲響、晃動與地震訊息容易繃緊神經、過度焦慮。可能會無法集中注意力,感到疲憊、肌肉酸痛,甚至失眠等等。 驚恐 繃緊神經 過度焦慮 無法集中注意力 疲憊 肌肉酸痛 失眠 林健禾指出,天災後恐出現焦慮、恐慌 這些情緒反應不僅是心理層面的問題,也與生物學變化密切相關(例如:壓力荷爾蒙的分泌),因此從精神醫學的角度出發,提供以下3個策略,協助民眾在這樣的危機事件後能更好地恢復和保持心理健康。 第1招 身體活動與放鬆技巧: 在地震後,身體可能處於高度緊張狀態,這是由於交感神經系統的刺激造成。積極參與身體活動,如快步走、瑜伽或任何形式的運動,可以幫助減少壓力荷爾蒙,促進內啡肽的釋放,此為自然的「快樂荷爾蒙」,有助於改善情緒並減輕焦慮。此外,學習放鬆技巧,如深呼吸、正念冥想或進行指導式放鬆,可以幫助身體恢復到平衡狀態,降低過度警覺的生理反應。 第2招 睡眠管理: 良好的睡眠對於心理健康至關重要。地震過後,或許會出現失眠或夜間驚醒的現象,睡眠不足又會進一步加劇您的焦慮與壓力。建立固定的睡眠時間表、確保睡眠環境安靜舒適,以及避免在睡前使用電子產品,都有助於改善睡眠品質。如果必要,可以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獲得適當的睡眠障礙治療。 第3招 社交支持與專業諮詢: 與家人、朋友和社區保持聯繫,分享自己的感受和經歷,不僅可以提供情感上的支持,也有助於感覺自己不是孤立無援。此外,如果發現自己的焦慮和壓力情緒難以自我控制,尋求專業心理諮詢和治療可能是恢復正常生活的重要一步。精神科醫師和心理師可以提供專業的指導和幫助,幫助處理情緒困擾,學習應對策略,並重建內在的安全感。 林健禾表示,地震後要記得,心理復原需要時間和努力,而這3策略僅是幫助邁向更好心理健康的起點。不用擔心尋求幫助,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受到影響,並需要支持和理解。希望這些精神醫學的策略能為民眾帶來一絲安慰和指引,在恢復過程中找到力量和希望。如需進一步的協助或諮詢,可至精神科門診尋求支持和幫助,一同走過困難時刻。 盡量別接觸負面消息 由於各地都有災情,胡延薇呼籲民眾把焦點放在將生活重心事務處理好,盡量不要重複看其他國家或是過往921大地震慘況,以免有負面自我增強效果。 同時,民眾可依循政府防災宣導事項,在家自行演練,或撥打衛生福利部安心專線1925(諧音:依舊愛我)提供24小時免費心理諮詢服務。並且與親友保持聯繫、互助平安,若有擔心的事情,也可找人傾訴。 「安靜能繫望」心理創傷照護5字訣 她提醒,若接下來幾天沒有更嚴重的地震發生,但民眾3到7天之內仍有喘不過氣、失眠、睡夢中頻出現地震或災情的畫面、白天無法專心做事、一直注意災難訊息等狀況,皆可尋求專業醫療協助。民眾可把握「安靜能繫望」心理創傷照護5字訣,緩解焦慮。 「安」 試著讓自己處於身心安全的環境,不要重複收看或轉發災難的新聞畫面。 「靜」 讓心情能夠平靜穩定,以自己平時可以放鬆的方式來協助自己。 「能」 建立自我效能、感受到安全與控制感,試著看其他我們可以掌握的部份,繼續投入原本的工作與生活。 「繫」 與家人、好友等重要他人互相支持安慰、分享感受。 「望」 對於未來感到希望,嘗試關心倖存者、目睹者,可閱讀具有溫暖、關懷的事件,平衡自己對世界的正負信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