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醫療網/記者曾正豪報導
失語症可以透過復健來改善病人的語言及溝通功能。
喜歡唱歌的盧伯伯今年58歲,日前因出血性腦中風住院、手術,一個半月後出院,但因傷及腦部語言區,留下無法表達的後遺症,而被轉介進行語言復健。初次會談後,語言治療師發現盧伯伯罹患的是失語症,雖聽得懂旁人講的話,但自身表達能力明顯受限的類型,每次最多只能發出三個一樣、無意義的音節;可是特別的是,憑著對唱歌的喜愛,仍能完整唱出愛歌「望春風」的歌詞,遂將日常生活用語套用到歌曲中,取代歌詞,待病人能唱出來後,再拿掉旋律改用講的。經過一年的時間,盧伯伯終於擺脫無意義音節發音,且持續進步中。
失語症分3種
台北慈濟醫院蔡得榕語言治療師說明,失語症大致粗分為「理解型」、「表達型」、「全失型」三種,第一種是保留大部分口語表達能力,但無法理解他人說的話,往往讓人有文不對題的感覺;「表達型」則是相較之下理解能力較佳,但表達能力受限,或許是無法順利說出正確物品名稱,也或許是無法講出完整的句子。
復健可改善 半年內有機會恢復
失語症可以透過復健來改善病人的語言及溝通功能。蔡得榕語言治療師指出,復健是透過持續的刺激,重新訓練大腦神經,病人若能在事件發生後的半年內辛勤復健,是有機會慢慢恢復語言功能的。而不論是理解型或表達型的失語症,都是以「多聽」、「多說」為復健基礎,當收到失語症的病人時,語言治療師會先藉由量表判斷病人的嚴重程度及失語類型,再擬定復建計畫,透過情境圖卡、文章或音樂強化練習,視情況增加復健強度。
恢復成效依損傷、復健程度不同 耐心陪伴指日可待
「有口難言」是件很辛苦的事情,蔡得榕語言治療師提醒,復健成效會因損傷程度、病人積極程度而有不同,但只要病人積極配合復健,許多事情都是可以做得到的。
若周圍有失語症患者,親友只要如常陪伴即可,無須刻意大聲講話或放慢速度,當遇到聽不懂的情況,可試著將句子縮短或配合周邊線索說明(如指杯子示意喝水),加強病人的記憶連結,日子久了,成效自然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