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ploads/avatar/01/39/13978.jpg)
-
威武 發達集團副處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0-02-07 15:31
新聞幕後-一場選舉改變產創命運
2010-02-07 工商時報 【王信人】
產業創新條例第30條修正草案的立法過程中,從朝野協商幾乎完成,到最後闖關失敗,整個過程驚險無比,日後政府部門處理法案,實應引以為鑑,切莫重蹈覆轍。
產創第30條條文草案,在去年12月21日朝野協商,隔(22)日即排進立法院會的議程中,但因為美國牛肉進口事件,阻礙立法院議事程序,才延一週;接著,三個縣市的立委補選中,民進黨大勝三席全拿,重挫國民黨士氣,民進黨才有機會擋下此條款。
否則,本案在外界都還搞不清楚法條內容真相時,就已在去年的12月22日完成三讀立法,則任誰恐怕也改變不了,最大損失是國庫,每年的稅損絕不是行政院宣稱的5億,至少是10倍的50億。
而機率很小的事件突然接二連三在同時發生,「偶然」讓此案回到原點,勿寧是「天佑台灣」。
由此案經驗可知,對於高度爭議的法案,財經二部從上位的政務官,到一般的資深專業幕僚,竟然都噤口不言,只像隻鸚鵡重複地說「不清楚稅收損失」,或說「會有國際500大企業來台灣投資,不會有稅收損失」,對於真相的迴避不談,和以往官員勇於站在第一線的情形實在大不相同。
如果像產創第30條條文這種現象不儘速檢討修補,可以預見未來有更多的產創30條、爭議更大的法案,也都會以同樣的手法,首先用模糊不清的說法,引導不清楚的大眾,再透過「立法技巧」取勝,強行完成三讀立法,執政當局豈可不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