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wch 發達公司總裁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11-11 15:32
由全球重要廠商分析奈米纖維產業經營模式
產出單位:紡織綜合所
作者:吳其章
一、前言
依據美國的國家奈米科技啟動計畫所定義的奈米是「1至100奈米尺寸間的物體」,但是對於奈米纖維的定義在國際間卻有狹義及廣義的定義。以日本為例,狹義的奈米纖維定位為纖維直徑在1~100奈米之間的纖維,但廣義奈米纖維的定義則是在1000奈米以下的纖維即屬於奈米纖維 (日本京都市產業技術研究所及日本三菱製紙株式會社) 。本文採用廣義定義,將纖維直徑在1000奈米以下者視為奈米纖維。
二、全球奈米纖維重要廠商分析
奈米纖維具有高孔洞性、高表面積、高透濕性、高吸收力與多化學官能基,故可應用在工業用、航太用、建築用、生醫用、防護用、光電用、化妝品與其他各類產品。目前已有將其應用在無塵室紡織品、過濾材、外科手術衣、生物醫藥相關產品、組織重建骨架、蓄電池薄膜與化妝品薄膜等產品,除前述應用產品生產廠商外,奈米纖維因其生產技術獨特,故有設備生產廠商,亦有生產並販售奈米纖維作為加工素材的廠商。依據國外知名廠商之營運型態,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各類型廠商經營特性概述如下:
第一類廠商是從事技術研發,將技術轉換成製造設備,營運方式為販售技術與設備,但本身並不販售奈米纖維或下游產品,代表廠商為捷克Elmarco、美國Hills、Nano-Tex公司和NanoFMG公司。雖然這些公司本身不販售纖維及相關應用產品,但必須針對顧客需求,調整設備或技術才能產出各類奈米纖維(材質及纖維型態),方可擴大纖維應用市場。以Elmarco為例,為擴展其設備之銷售,該公司除在2008年設立一座新的研發中心外,還以不同應用議題與許多單位進行特定研發,例如:和北卡大學和MIT共同合作執行美國軍方的計畫,協助美國軍發開發新奈米纖維紡織品和材料;與南非Stellenbosch大學共同研發「降低水滲透能力以及防止病菌感染」的奈米纖維紗;與新加坡國家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合作過濾材以及太陽光電方面應用的奈米纖維。
第二類自有技術並販售奈米纖維廠商,如Finetex公司。此類型公司本身販售奈米纖維作為下游產品的原料。因本身不生產終端產品,所以本類型公司在因應客戶對產品需求的情況下,必須與客戶密切合作,隨時因應顧客需求變化,生產獨特的奈米纖維。與第一類廠商類似,此類型廠商須與眾多下游廠商合作並投入研發,產出多樣性的奈米纖維,才能迎合市場需求。例如該公司與日本濾芯與過濾系統製造和供應商,Roki Techno,將奈米纖維應用在電子產品、精細化工、化工和食物飲料;與Awa Paper將50-300奈米纖維,作成過濾材,應用於汽車引擎和燃氣輪機;與韓國Polartec簽訂7年合約,將奈米纖維氈,用在軍方防風透氣服飾。
第三類自有技術但並不販售奈米纖維,直接銷售半成品(如電池隔離膜或過濾基材)或終端成品(空氣或機油濾心),此類型公司如杜邦公司、Donaldson、NANOVAL、 Hyperion Catalysis、日本Showa Denko、日本帝人及TORAY。各公司只需要針對自有的半成品或終端產品需求,研發特性相符的奈米纖維。由於本身俱備奈米纖維技術,所以在原料取得以及終端產品區隔具上,具有高度自主性,可開發出獨特產品。以TORAY為例,其纖維直徑在300-700奈米之間的NANOFRONTTM,應用纖維的磨擦力特性,開發出手套、內著服、支撐物產品;利用奈米纖維織物光反射及折射性佳的不透明特性作出不透光織物;運用毛細現象,吸濕排汗快,具優異的冷卻特性生產舒適性極佳的服飾。
第四類為本身無自有技術,必須自第一或第二類廠商引進設備或技術,再開發特有特性應用的下游產品,代表廠商如Ahlstrom、Unitika。此類廠商可免去纖維製造技術研發過程,直接將奈米纖維加諸於下游產品,縮短產品開發時程。但廠商必須付出較多的權利金或授權金。廠商本身若無強大的再開發能力,有可能淪為代工或從事me too生產。以Unitika為例,該公司引進美國「NanoTex」加工技術,在長短纖維上覆蓋奈米鬚,並推出耐久撥水撥油加工素材的「Nano Peru」、具耐久性親水速乾加工素材的「Nano Dry」、型態安定性/防?/撥水撥油加工素材的「Nano Care」以及具天然手感加工素材的「Nano Touch」。
三、結論
目前並未見國內廠商投入奈米纖維研發,無論是奈米纖維的基礎或應用研究皆然,未來國內廠商在奈米纖維經營,將勢必面臨缺乏專利權的問題。就初期來看大概只能以前述第四類型營運模式跨入此一行業。即使此類廠商可不必投入基礎研究,只要直接購入設備或奈米纖維進行加工即可產出奈米纖維應用產品。但若考量長久之發展,廠商還是需要投入技術研發,方可產出具差異性的應用產品。
參考文獻:《奈米纖維發展趨勢分析》,紡織所ITIS計畫,200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