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5888 發達公司課長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09-07-29 13:41
瑞信陶冬:預測超過1兆元人民幣增量貸款流入中國股市樓市
瑞信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預測,有1萬億元銀行貸款通過各種渠道流進股市、樓市,以目前的熱錢走向看,下半年樓市甚至可能比股市更瘋狂。
中新社援引經濟參考報7月29日報道稱,上半年中國累計新增人民幣貸款達到7.4萬億元,同比多增4.9萬億元,比2008年全年新增貸款還多2.5萬億元。但與銀行開閘放水相伴的是,A股市場半年內股指上漲超過60%;在北京、上海等全國不少大中城市,房地產商們又紛紛斥巨資「跑馬圈地」,地價、房價走出低谷重攀高峰。有專家擔憂,信貸的天量增長似乎正在製造新一輪的泡沫。
瑞信董事總經理、亞洲區首席經濟分析師陶冬的報告稱,估計有1萬億元的銀行貸款通過各種渠道流進股市、樓市,成為追逐短期投機利潤的熱錢。
2009年年初大企業多信奉現金為王,手頭持有巨額現金。如今金融風暴的最壞時間已經過去,存放在銀行的資金幾乎沒有回報,實業投資前景又不明朗,大量企業存款轉向金融和債務投資,估計這個數額超過5,000億元,並仍在迅速增加。
除此之外,民間資金也在由2008年第四季的信貸恐慌向現金恐慌轉移,在通脹預期之下,人們願意重新進入風險資產,尋求更高回報。溫州炒房團的活躍,便是這類資金的寫照。
陶冬認為,以目前的熱錢走向看,下半年樓市甚至可能比股市更瘋狂。樓市泡沫大,比股市對銀行的資產質量影響更大,對金融安全的潛在威脅亦更大。
央行調查統計司新發佈的報告也表示,目前,促進信貸投放的推動因素,一是宏觀經濟逐步企穩回升,實體經濟貸款需求增加;二是新建投資項目還將陸續下達,正在建設的投資項目存在大量後續貸款需求;三是房地產市場資金需求可能繼續上升。
「由於對出口前景沒有把握和對就業市場充滿擔心,中國的量化寬鬆政策(通過銀行的巨額貸款)仍將被維持。半年時間內超過7萬億元的新增貸款,根本無法被實體經濟全數消化。」陶冬表示,中國在回收流動性上,完全可以做得更主動一些。
陶冬認為,如今央行開始為退出量化寬鬆的時機躊躇。資產價格上升,帶來了信心的正常化,實體經濟已可見復甦跡象,春芽日漸增多。然而就業市場仍在惡化,經濟的去槓桿尚在進行中,過早地收回刺激政策,隨時可能適得其反。
「可以說,不論是從貨幣供應量M1和M2的角度來看,還是從利率的角度來看,當前的貨幣政策都是過度寬鬆的,M1和M2在2009年上半年的寬鬆環境達到了1997年以來的較高水平。為了給2010年甚至2011年的貨幣政策留有充分的迴旋餘地,2009年下半年中國的貨幣政策應該回歸真正的適度寬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長巴曙松認為,雖然在目前CPI仍為負的情況下,馬上推動實現適度寬鬆貨幣政策的真正轉向還不適宜,但是2009年下半年應該適時適度對寬鬆的貨幣政策進行微調,以公開市場操作和窗口指導為主要手段,為將來可能的通脹發生或泡沫的破滅做好準備。
由此看來,信貸氾濫有可能進一步推動資產價格的增長。專家普遍認為,在當前經濟企穩回升、但基礎還不夠穩固,中國經濟發展的外部環境仍十分嚴峻的情況下,必須堅持財政和貨幣政策的連貫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但也必須強調適度寬鬆貨幣政策要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確保信貸資金使用方向的正確性,對信貸投放的結構適度微調,採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資金流向的監管,使得信貸資金真正流入實體經濟、流入中小企業,使寬鬆的貨幣拉動內需增長而非價格上漲。
適度寬鬆的貨幣政策的目標無疑是拉動經濟復甦,但是上半年的貸款流向正在考驗政策決策者的智慧,如何使貸款拉動內需增長而非價格上漲值得深思。
如果天量新增貸款都流向了「該去的地方」,如新的經濟增長點、有利於擴大就業的中小企業,那麼天量新增貸款就是一件好事,貸款越多,經濟增長越好;如果新增貸款流向了「不該去的地方」,如夕陽行業或乾脆輾轉到股市,那麼這就是件危險的事了。
事實上,危險正在悄悄臨近。審計署的2009年第3號審計結果公告就表示「由於一些基層銀行審核把關不嚴」,「一些信貸資金未被注入實體經濟運行中」。
由此看來,在經濟企穩回升期,回暖基礎還不穩固,固然要堅持政策的連貫性、穩定性和可持續性,但對信貸投放的結構調整、控制也是當務之急。
當前,貸款流向股市樓市的情況已經給監管機構敲響了警鐘,監管機構也已對貸款去向進行調查。日前,銀監會又發佈了《固定資產貸款管理暫行辦法》,這一辦法進一步規範了各銀行放貸行為,以確保信貸資金流向實體經濟和關係國計民生的重要項目。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銀監會在年中時段,同時發佈兩個文件規範市場的信貸行為,主要是考慮在上半年7.36萬億元天量信貸的基礎上,對下半年的放貸行為尤其是信貸流向作出規範,加強監管,避免風險的積累和疊加。
可以預見,在接下來的6個月的時間裡,銀行的信貸結構調整也將是必然。工行已經明確表示,在第二季度,隨著中國經濟企穩回升的勢頭日益明顯,工行也開始調整信貸投放的進度,保持貸款的平穩增長,避免出現大起大落,6月份當月工行新增貸款為640億元。
工行稱,在這一輪的信貸增長中,工行將目光聚焦在了國家要重點發展的新能源、節能環保及資源綜合利用、現代裝備製造業、現代服務業、新材料等領域上。與此同時,也非常堅決地退出落後產能和嚴重污染企業。其次,2009年以來,工行擴大了個人消費信貸規模。而且,中小企業信貸的大量增加是工行2009年上半年信貸增長的又一個亮點。
建行的新聞發言人也表示,在上半年信貸投放中,建行從行業、區域、客戶、產品四個維度提出「進、保、控、壓、退」信貸結構調整策略,堅持「區別對待,有保有壓」,一方面優先滿足有質量的、真實的信貸需求,確保重點客戶和項目投放,另一方面嚴控對「兩高一資」、產能過剩行業的新增貸款,果斷從風險較大、不良率較高的行業和客戶中退出。截至6月末,已經主動從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環保政策、不良率較高的行業中退出貸款294億元。
下半年,建行將繼續貫徹落實中央宏觀調控政策,保持對基礎設施建設和中小企業、「三農」等重點領域的金融支持力度,做好信貸投放和項目儲備;科學把握信貸投放節奏,加快信貸結構調整,努力做到既積極支持經濟增長,又防止貸款盲目過量投放,防範信貸超常規增長可能引發的資產質量下降問題。
毋庸置疑,只有結構合理的信貸,才能保證宏觀調控目標的完成,拉動經濟良性發展。銀行的信貸結構既要充分考慮防避信貸經營風險的要求,又要與國家的產業政策協調配合,堅持按國家政策要求實行有保有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