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衣者 發達集團總裁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7-11-05 23:55
走訪柏林工藝 看見歷史與當代共生
你喜歡柏林嗎?這個問題,問的其實是,你是不是文青?
柏林的特色,就是一種歷史和當下共存的氛圍,活在他們的生活與工藝中。
在搖晃的小廂型車中,在地的導遊大姐以標準的英文,自嘲柏林號稱全歐洲最醜的城市。我們沿著她的說明往窗外看去,鷹架四起,街角到處都有圍繞鐵皮的工地,她指向那些新古典風格的氣派古蹟,數說哪些建築其實是近二十年重建的仿製品。暮色漸漸暗下來,滿街的腳踏車亮起反光,在相對於其他古老歐洲城市而言相當遼闊的街道上滑出一道道彩色的霓虹光。
逛夜店 重點在超華麗廁所
正因為這樣,柏林可以說是最年輕有活力的城市。世界級帽飾大師的Fiona Bennett在市區內擁有一爿精緻可愛帽鋪,她的學徒就坐在街邊的落地玻璃窗裡製作帽飾,一邊向路邊幾個淘氣的孩子擠眉弄眼。Fiona不只設計帽飾,介紹完自己的工作室,她興沖沖地帶領我們過到對街的Wintergarten劇場,這是一間從19世紀末就開始熱鬧的夜店,帶我們到地下室去參觀她設計的超華麗廁所。噢,是廁所。
Fiona的帽飾工坊,其實位在一棟標準德式工坊建築面對街道的前側。如果從中間的門廊進去,便是一座天井,整棟建築呈口字形。上個世紀初,工業開始發展,德國很多的中小型手工藝工坊會在這樣的建築裡,一樓街邊的房間隔作店鋪,天井四周一二樓是工作區,上樓去便是工人的住家。
Mykita 造型時髦的手工眼鏡
2015年搬到現址的柏林手工眼鏡品牌Mykita,其工坊原本就是一棟1902年的鉛筆工廠建築,在此全公司各部門都安置於一個屋簷下。當然員工不再住在工坊樓上了,而且工匠不是我們想像中鬍子花白的老先生,好多是身上繪滿刺青打了闊耳洞、龐克打扮的女孩,很潮的。
Mykita 是 Moritz Krueger於2003年創造的手工眼鏡品牌,因為造型時髦、手工精緻,很快從日本紅回歐洲。在柏林,這樣年輕又有風格的品牌很多,所以很多人會以喜不喜歡柏林作為你是不是文青的判斷依據。而這些年輕的文創品牌,對於自身文化的認識也相當足夠,從中汲取養分醞釀創作。德國的失業率一直遠低於歐美其他國家,跟政府刻意培植中小企業、協助傳承手工工藝的長期政策,不無關係。
Fapack 打造布達佩斯蛋糕盒
例如落在柏林東南隅的手工包裝品牌Fapack,廠房隱身在種滿闊葉樹木的住宅區中,現在的老闆Marcia Behrens已是傳到了第五代。她充滿笑容很有活力地帶著我們參觀他們是怎樣為導演Wes Anderson的著名電影《布達佩斯大飯店》創作出電影中重要的蛋糕盒道具,除此之外他們手工打造的包裝盒也受到許多精品客戶青睞。Fapack是一個很典型的家族企業,原本從事裝訂書本和包裝,二戰期間工廠被炸毀,一家人帶著殘存的少量機器重新出發,柏林圍牆建起來之後,東柏林的廠房被收為國有,西德的工坊也因故搬遷,直到80年代才重返柏林。在德國,任何稍有歷史的工坊或品牌,戰爭的痕跡都還是很鮮明的,深深影響這些工坊當今的風貌。
柏林皇家御瓷大師 政府認證
最好的例子便是根植柏林的KPM(Konigliche Porzellan-Manufaktur)柏林皇家御瓷。1763年創廠的KPM,在戰爭期間南遷,卻還是免不了砲火,博物館裡許多文物都是戰後透過拍賣會和文件點滴累積回來的。KPM最昂貴的瓷器是由具有30年以上彩繪經驗的大師耗費一、兩年的時間一筆一畫勾勒出來。而這些所謂的大師,也不是我們自己尊敬他就這樣稱呼,而是必須由德國政府認證核發證書才算數:他們清晨六、七點就上工,午後四時抵廠參觀,已經空無一人,彩繪室中只有花草搖曳。在戰爭中也未曾停止運作的KPM,數十年,其實數百年以來,大概都是如此。
從KPM走出來的時候,聽他們說似是今天剛好跟蘇格蘭的大學簽約,將在對街的那塊地上蓋起學院和圖書館。我看著那塊鐵皮圍繞的空地,倒影映在KPM咖啡館裡的落地玻璃窗上,裡面的人舉著純白的瓷器吸著咖啡。在柏林,歷史是真真切切地活著的,即使它這麼年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