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kye 發達集團董事長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6-10-16 14:42
青年儲蓄帳戶 沒說的祕密…
2016-10-16 03:52聯合報 袁孝維/台灣大學教授(台北市)
行政院會昨日通過青年儲蓄帳戶政策方案,鼓勵青年畢業後先工作,每人每月補助1萬元。
教育部因應蔡英文總統主張「十八歲畢業後不一定要急忙上大學」,提出「青年教育與就業儲蓄帳戶」,計畫試行三年,共需財政支出七十二億元。
我試圖思索計畫背後的教育哲學,但是一時之間,實在難以看出此政策要如何解決,中學教育長久遭人詬病以升學為重、沒有充分提供學生探索自己興趣的機會,以及廿年教改導致大學廣設、技職消失,產出過多且茫然的大學生和職場上不及格的畢業生。
教育是百年大計,台灣的現狀令人頭痛。青年儲蓄帳戶看起來只是在撒錢,冀望以頭痛醫頭的方式減緩災難,然而是否真有在醫頭,其實我都懷疑。
試想,現在的高中職畢業生,除美髮、餐飲等或許能進入職場,一般企業主對高中生能有多少期待?提前工作讓年輕人尋找興趣與人生方向,將此責任丟給社會大學的企業主來承擔,能有多少實質成效?雖然此政策的篩選與監督機制尚未出爐,但是在適用者條件狀況龐雜下,恐怕也難免漏洞百出。
台灣常學美國,但是常常只學皮毛。美國的學費昂貴且並非升學至上,所以高中生先工作再就學,有些是不得已,有些則是暫時沒有讀大學的動機;然而在美國的學生工讀與業界實習很普遍,大學裡有專人與經費來支援學生。我過去擔任系主任時,努力推動業界實習課程,但因為非技職體系,連學生實習期間的保險費,都要自己想辦法,更遑論配合業主給予學生部分津貼。
面對現實,要求台灣社會滿足高中職的學歷是不太可能的,把錢花在鼓勵高中職畢業生有空檔年(gap year),不如把經費挹注在中學教育裡,創造並提供學生更多自我探索的機會,翻轉升學至上的教學方法,並改變藉由多元入學來算計就學的心態;挹注在大學教育裡,增加大學生在寒暑假或學期間,在業界實務實習的課程與補助;讓技職體系回歸核心價值與角色定位,並設計在大學之後是否上研究所的空檔年。
雖然撒錢像撒花般,可以立即獲得少數人喝采,但是面對頭痛,唯有找出病源,才能藥到病除;否則在我看來,青年儲蓄帳戶最大的好處,是讓高中職畢業生進入職場,好讓中後段的大學默默退場。對不起,我說出了不能說的祕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