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een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7-16 10:20

壽險操縱損益 金管會盯上

「平時不用評價、賣了可衝獲利」讓金管會盯上壽險業「無活絡市場債券」;壽險公會也「忍痛斷腕」,建議從明年起各公司新購入的債券一律不得放入無活絡市場項下,但金管會仍是要求壽險公會要儘速定出統一的無活絡市場定義,不能所有債券都置入。
影響所及,明年壽險業債券一是放在「備供出售」項下,但漲跌可能影響淨值,要不就是得放入「持有到期」,每年不能賣太多債。
金管會官員表示,壽險業放在無活絡市場部位的債券近年大幅攀升,到今年首季已達新台幣5.6兆元,躍升為壽險業最大資產會計科目,且有些公司動輒把備供出售項下、或是明明有次級市場的債券改放入無活絡市場項下,金管會認為有「操縱獲利」嫌疑,要求壽險公會提出改善方案。
壽險業者表示,這項議題討論逾一年半,最早是金管會主委曾銘宗回應立委質詢時,要求壽險業資產不能動不動搬來搬去、不斷重分類;接著就是檢查局質疑各壽險公司債券分類的依據,認為業界沒有齊一的標準,有公司甚至把中央政府公債、國際板債券都放入無活絡項下。
後來證期局提醒保險局要注意未來9號公報上路,將沒有無活絡市場項目,目前5兆多債券可能面臨重分類。
由於討論一年半一直無法有結論,有人認為應要求各公司對無活絡市場的債券重分類;也有方案認為要求無活絡項下的債券一年只能賣10%或3%。
近期壽險公會已將建議案遞給保險局,承諾明年起新購的債券一律不准放入無活絡,但會計界又有意見,認為不符會計原則,因此壽險公會明(17)日將再開會討論,是否訂出客觀、統一的無活絡市場「定義」,預計8月才可能交給保險局。
「無活絡市場」項下資產的特色是免依市價評價及列帳,只要附註揭露,即債券價格漲跌不影響淨值及損益,但又不像「持有到期」的債券,有一定比率的出售限制,賣太多可能會被強制要求重新分類。
2013年起陸續因為美國量化寬鬆政策(QE)要退場,美債價格巨幅反彈,當年壽險業帳上債券未實現利益快速蒸發,若是放在「備供出售」,則淨值動輒單季少掉數百億元到上千億元,若是放在「持有到期」,價格好時無法迅速大量出售、實現獲利,因此各公司就全數放在無活絡市場,造成無活絡項下資產在2014年一年內暴增1.4兆元,今年首季也增加2,881億元,是各項資產中增加最多的類別。(工商時報)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