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心碎了 發達集團監事
-
來源:哈拉閒聊
發佈於 2015-07-05 00:56
追逐強勢股
台股】追逐強勢股
這不是一句空話,而是目前已經在法人圈逐漸成型的有效操作策略。
過去,法人佈局的方式大概是這樣:首先,經由各基金公司的產業分析師,地毯式的拜訪公司,尋找有產業潛力的成長股,推薦給基金經理人或是操盤人。然後,基金操盤人覺得確實是未被發掘的好公司,便跟著分析師再度拜訪,評估過後就開始佈局買進,慢慢等待被市場發現,這是一個被低估的好股票,然後坐等被抬轎的增長樂趣。
問題就在最後一句話:「慢慢等待被市場發現,這是一個被低估的好股票,然後坐等被抬轎的樂趣。」這句話已經被嚴重挑戰,因為,散戶和中實戶消失了,現在是更大的外資,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抬轎或看好的策略。
中實戶跑到那兒去了呢?大家都知道答案,居然只有金管會主委曾銘宗不曉得,還要發問卷詢問券商超業和中實戶,他在立法院答詢時,聲稱這些中實戶是到了東南亞去。其實東南亞股市的成交量更低,有成交量才有價格,沒有成交量就只是一灘死水,根本不可能到東南亞去。大家都知道中實戶是到了日進斗金的大陸股市去,只有曾主委不曉得。
為什麼市場需要中實戶?因為中實戶對於法人看好的股票,採取追高策略,也就是「買高、賣更高」的策略,對於法人丟棄的股票,有時也適時發揮抄底買進的策略,做逢低反彈的波段。也就是說,中實戶是這個市場上的「風險承接者」。
但是消失的中實戶,證券市場上面就少了「風險承接者」。這時,抬轎的人沒有了,市場出現效率低落的現象。也就是說,當法人逢低佈局的股票,變得沒有人青睞,沒有人注意。逢低佈局的股票,好長一陣子,就維持「低」。
這對每天比績效的基金經理人而言,是難以忍受的事。過去行得通的策略,目前已經行不通了,因為市場參與的人,已經改變了。
接下來,基金經理人除了少數仍固守傳統選股方式之外,大部份已經轉向形成以下二種策略:
1、跟著老大走:市場老大是誰?就是外資。以前外資做權值股,投信做中小型股,各走陽關道和獨木橋,彼此都有一片天。但目前不一樣了,外資不管大盤成交量多寡,依然看好一些特定的股票。投信若孤芳自賞,搞到後面績效落後,還不如複製市場老大(外資)的做法,最起碼績效還能維持在中位數左右。
2、追逐強勢股:市場上叫得出名號的中實戶,大多真的已經移往中國大陸股市。這時候,在台灣有些比較小的中實戶,不知不覺躍居台面上的中實戶。他們自己也頗感驚訝,這些比較小的中實戶,仍是基本面選股,但有其特別的強烈偏好和喜愛。個人色彩非常鮮明。比方說,5月15日第一季財報最後公佈完畢之後,至少有10幾家公司,第一季非常令人驚艷,相當高的EPS,而且還不是來自業外收益。但這些小中實戶,卻特別挑中其中二檔股票瘋狂拉抬。不斷追高買進。其他10檔股票,差不多反應2天就結束。這樣令人氣結的情況,很快被基金經理發現,與其買進其他10檔不受皇上(中實戶)青睞拉抬的股票,還不如加入皇上的共榮圈,這時,投信漸漸靠攏小中實戶的選股模式,追逐已經發動的強勢股,是目前的操作方式。
這個方式不能說對錯,就基金經理強烈的淘汰機制而言,不跟隨這樣的方式很難生存。因為,有些短視的投信,績效不彰半年就更換基金經理,基金經理也沒那個美國時間可以逢低佈局,然後等待。純就資金運用效率而言,這樣的方式,也是在台股成交量不斷萎縮之下,能生存的方式之一。
就一般投資人而言,這時也需要多多檢視手中的股票,汰弱留強,以往投資人可能會想,目前手中股票被套了這麼久,終究會有回來的一天。但在目前的股市生態環境下,我認為二、三線的股票,能回本的機率,愈來愈渺茫。最主要的原因是成交量不夠,但新進股票愈來愈多,不可能每一檔股票都會買,少數資金集中在更少數的股票。
積極型的投資人,也可以參照目前投信的選股模式,在中實戶資金沒有大幅回流台股的情況下,這樣的情況,應會維持好一陣子。
筆者: 劉首信
兩屆基金金鑽獎經理人得主、 政府四大基金全權委託經理人、 群益證券自營部協理、 統一投信全權委託投資經理、 建弘投信店頭市基金經理人、 建弘投信萬得福精選基金經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