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ab 發達集團副總裁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5-04-04 14:08

英專家:中日應對二戰歷史負責 明白亞洲不能再陷戰爭

英專家:中日應對二戰歷史負責 明白亞洲不能再陷戰爭
鉅亨網新聞中心2015-04-0413:26
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拉納‧米特撰文指出,東亞地區的國際秩序尚未確立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歷史問題。中日兩國都能夠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二戰歷史貢獻的意義,並明白亞洲絕對不能再次被拖入戰爭之中。
中新網援引《環球時報》報導,在戰爭結束70年之後,中日兩國國民就誰對於二戰的理解才是最正確的依然存在爭執。為何發生在多年之前的戰爭依然主導今日的東亞?隨著二戰勝利70週年紀念日的臨近,我們應該檢視地區現狀如此的原因,反思1945年二戰結束後的「未竟事業」。我們是時候該考慮亞洲地區的變化了。
當希特勒的德國於1945年5月投降後,歷史掀開了新篇章。冷戰或許會冷凍歐洲的大多數地區,但西方聯盟和東方聯盟就歷史問題的理解達成了一致意見:納粹德國是對歐洲安全的威脅,是一個信奉邪惡國內政策的國度,這意味著它必須被擊敗。而東亞卻沒有就近代歷史的意義達成過類似一致。亞洲不存在《雅爾塔協議》和《波茲坦公告》。
1945年,中國在全球事務中的地位得到了大大提升。美國總統羅斯福將中國稱作是「四大警察」(其他3國分別是美國、蘇聯和英國)之一,這對於1937年與日本爆發戰爭後大片領土淪入殖民統治的中國而言,是其聲譽的巨大提升。1918年一戰結束與1945年二戰結束之間的一個重大差別是,盟國之中有一個重要的反帝國主義的非歐洲大國:中國。中國犧牲了大約1400萬人口(編者注:中國官方認定傷亡3500萬),有超過8000萬國民淪為難民,中國軍隊牽制了超過50萬日本軍隊。它的犧牲為其贏得了重塑戰後地區秩序的權利。
然而,改變了整個地區動態的重大因素是中國國民黨的潰敗以及毛澤東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此後一段時間,新中國與美國之間互不承認,這就為至今依然影響該地區歷史清算問題的產生製造了條件。
與歐洲不同,1945年成了亞洲的「未竟事業」。實現地區和解、相互諒解的設想值得讚賞,但卻難以落實。一些基本的架構並不存在,如一系列有助於該地區建立強力機構的條約等。甚至主要國家之間就亞洲地區戰爭的正式結束依然存在分歧。美國和日本正式結束敵對狀態是1952年在舊金山簽署條約。但新中國卻缺席該場合。美國與中國在此時期缺乏接觸使得構建共同機制,甚至是彌補分歧都變得不可能。
情況很複雜,但結果很明顯。亞洲並沒有出現共同接受的機制體制,沒有出現北約和歐盟,也沒有出現華沙條約和經濟互助委員會。東盟等機構缺少類似於北約的強力架構。而在1955年萬隆會議結束之後產生全新的亞非不結盟國家共同體的希望則更多地體現在了語言上,而非行動上。與美國的外交和解以及1972年尼克森訪華意味著,在20世紀70、80年代,中國的角色發生了重大改變,但北京當時更加關注國內政策,而非國際政策。
1989年至1991年冷戰結束成了另外一個轉捩點。世紀之交,中國感受到了重塑地區的願望,不止一次將目光轉向一個尤其具備變革能力的事件 -- 二戰。過去一年中,回憶二戰成為中國外交辭令中愈發顯著的部分。2013年11月,中國媒體廣泛報導了「開羅會議」70週年紀念日。這次會議是戰時唯一一次中國領導人蔣介石與羅斯福、丘吉爾平起平坐的盟國峰會。2014年6月,為應對日本首相安倍晉三修憲以鬆綁日本軍事力量的努力,中國政府公開發佈了一系列日本戰時殘暴罪行的檔案照片。
美國在亞洲存在的合法性來源於,美國部隊在二戰期間為該地區擺脫日本而做出的犧牲。中國也開始為其獲得更大影響力尋求相似的合法性來源:在8年抗戰期間,有1400萬中國人遇難,如果沒有這個犧牲,中國和亞洲其他地區或許都將落入日本帝國主義的魔掌之中。比起前一代人來說,今天西方和中國史學家越來越認可中國在二戰中為亞洲做出的貢獻。
隨著中國、日本和東亞其他國家努力尋求更大的二戰共識,所有各方都必須明白,戰爭事件依然存在爭議。儘管一些右翼政客做出了某些舉動,但就此認為日本全國不了解其戰時記錄是不正確的。日本有許多歷史學家、教師、記者都在披露日本戰時在亞洲犯下的駭人罪行。另一個明顯對日本抱有疑慮的國家是韓國。韓國對於日本殖民統治歷史沒有友好的回憶,在冷戰時期依然對日本充滿憤恨。韓國是東亞地區關係不斷變化的指示劑。10年之前,日韓文化關係曾出現極大緩和,但過去20年韓國愈發靠近中國。
儘管如此,中國在對於歷史的利用上與其鄰國有著顯著不同。首先,中國龐大的地理和人口規模意味著,其政策和觀念所形成的效果是小規模國家所無法複製的。隨著中國成為地區大國,它必須從真正有影響力的大國那裏學習到一點:有時有必要以退為進,換位思考其他國家,尤其是小國的觀點。只有這樣,才能實現建立在共識基礎上的權力,而非以武力為基礎的權力。中日韓3國外長前不久在首爾的會晤表明,各方都在嘗試創造性外交,而非對抗。
可以肯定的一點是,未來幾年,該地區對於歷史的討論將會變得更加熱烈。有關中國在戰時為亞洲解放所做出的貢獻的記憶將愈發成為人們對於現代歷史共同認知的重要部分。然而,重要的是,各方都能夠以負責任的態度對待這一歷史貢獻的意義,並明白亞洲絕對不能再次被拖入戰爭之中。
作者拉納·米特是英國牛津大學中國研究中心主任、教授,著有《中國,被遺忘的盟友:西方人眼中的抗日戰爭全史》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