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yyy 發達集團稽核
-
來源:財經刊物
發佈於 2012-08-07 08:40
再談「有感」拚經濟的具體做法
再談「有感」拚經濟的具體做法
延宕許久的兩岸投資保障協議就要簽署,行政院也將提出經濟振興方案,並且邀集工商業者一起舉行「財經議題研商會議」,讓飽受政治紛擾與經濟衰退威脅的民間企業,呼吸到一點否極泰來的新鮮空氣。我們期望,執政當局能夠擺脫「大拜拜」的思維,捲起袖子與工商業者站上同一條陣線,實實在在解決眼前產業困境,實實在在抓住兩岸投資與國際景氣回升的機會。
今年5月20日,6大工商團體負責人與10大產業代表高喊「搶救經濟,護台灣」,呼籲馬總統以及陳冲內閣重視今年嚴峻的經濟緊縮情勢,希望政府提出對策協助業者度過寒冬。但是,業者的呼籲淹沒在政治鬥爭的口水中,特別是台灣的出口急遽惡化,政府卻仍然抱持「先政治、後經濟」的態度,讓工商業者對政府信心盡失。
隨著美牛進口、證所稅定案,兩岸關係似乎也逐漸打破瓶頸。除了海協會長陳雲林率團來台參加第八次江陳會,簽署兩岸投資保障協議,大陸商務部副部長蔣耀平也隨團來台,參加「兩岸產業合作論壇」,並且預計對台灣企業進行大金額採購。同時大陸國家旅遊局長邵琪偉南下高雄,參加「兩岸觀光交流圓桌會議」,預期會中將宣布新增四個大陸對台自由行的城市。再加上中央銀行與人民銀行積極進行貨幣清算機制的協商,堵塞許久的兩岸官方往來,終於在八月獲得一次宣洩的機會。
我們必須指出,經過半年多「先政治、後經濟」的折磨,工商業界對於政府的信任遭到折損,因此即使由閣揆陳冲帶頭主持五場「財經議題研商會議」,並且提出洋洋灑灑五大方針的振興方案,社會各界仍然半信半疑。有的譏諷是新瓶裝舊酒,有的認為不過是重演「開會、點頭、寫報告、一事無成」的老套戲碼,甚至有不少工商領袖表達不願再配合政府演戲的絕望。
坦白說,政府與企業界的溝通管道原本就四通八達,台灣產業所面臨的問題也早就不是秘密,企業界根本不需要再一次大拜拜式的會議,也不特別在意與政府溝通的形式。甚至,企業界的呼籲早就喊到喉嚨沙啞,卻一次又一次遭到熱臉貼冷屁股的對待。如今,大而無當的「作文比賽」、「演講論壇」,縱使奪得一天媒體的版面,卻不可能達到振奮人心的效果。現在企業界只希望政府捲起袖子,真真誠誠與民間站在一起,腳踏實地一起面對問題,尋找出路。
台灣產業的病灶眾所周知,包括今年面板產業大虧損,手機龍頭宏達電面臨轉型壓力,石化、鋼鐵遭逢全球需求緊縮,筆記型電腦Win-Tel聯盟瓦解,國內百貨零售才進入夏天就冷颼颼,公共工程受限政府支出恐成無米之炊,股市則在歐債危機與證所稅開徵的雙面夾擊下軟弱無力。連馬政府最自豪的兩岸交流,大陸對台投資幾乎掛零、大陸觀光客的成長力道已經減緩。整體經濟成長率的預測不斷下修,連「保二」都岌岌可危。
政府如果真的有心要拚經濟,就應該從解決上述困境來著手。例如拯救面板產業,受益的不只是數十萬個面板廠商的股東,更拯救了上萬名的高學歷就業者、數千家周邊協力廠商,以及銀行高達一兆元的貸款;拯救筆記型電腦產業、手機產業、石化鋼鐵、百貨業,都會產生同樣的效果,受惠者都普及到社會大眾基層的每一個勞工與他們的家庭。
事實上,工商業者對於自身的困境知之甚詳,期望政府協助的內容、可能的轉型方案,也都早就以各種方式表達。所謂的「方案」,不需要曠日廢時的諮詢、研商、會議、結論,而是需要經濟部、財政部、金管會或是勞委會、環保署的官員們,擺脫「閃躲避球」的心態,行政院則以高度整合來排除部會的「門戶之見」。業界需要的是政府官員捲起袖子,協助他們逐一突破困境,共同尋找新的出路。
除了解決眼前的問題,兩岸投保協定與貨幣清算機制備忘錄簽訂之後,可能開啟兩岸相互投資的新紀元。過去,政府擔心業者偷跑、擔心對岸以商逼政、擔心中資襲台,政策瞻前顧後,開大門卻裹小腳。在投保協定簽訂之後,政府更應該與民間企業緊密合作,與對岸協商出一個相對「有秩序」的投資時刻表,藉著政府力量的引導,引進大陸優質大型企業進入台灣,形成中資入台的穩定力量,減少投機炒作的干擾。而這個過程,更需要民間企業有秩序的與對岸企業形成接口,創造新的商機。
馬政府要拚「有感」,就要與人民、與工商企業站在一起,共同解決眼前的困境,一起尋找未來的機會。政府少辦虛而不實的作文比賽,多做捲起袖子的實事,人民自然會「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