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風 發達集團營運長
來源:品味生活   發佈於 2012-04-11 16:04

哈啦一下 (證所稅)

本帖最後由 股風 於 12-04-13 18:37 編輯
復徵證所稅對盤勢可能​之影響
<轉載>
實施資本利得課稅對盤勢的影響
上週四台股受財政改革會議,表示將資本利得稅列為優先討論議題,當日加權指數收盤下跌2.06%,一舉貫破八千點關卡;由於民國77年台股曾因復徵證所稅而無量下跌19天,因此本次復徵證所稅事件引發市場投資人疑慮。
由於開徵資本利得稅,將提高投資人交易成本,也可能降低中實戶與大股東的持股意願,故一旦證所稅確定開徵,勢必衝擊股市表現;至於影響的程度與時間,仍須視最後財政部公佈的方案內容,且如果時間拉長,將讓台股籠罩在不確定因素下,進而壓抑指數上漲空間。
根據目前香港、南韓、日本、新加坡及美國,證券交易所得稅的課徵方式推估:
國家
課徵情況
香港
僅對專業投資法人課稅;無交易稅;每張證券成交課徵0.2%印花稅,買賣雙方各課徵0.1%。
南韓
僅對大股東課稅,交易金額未達100億韓圜(1億美元)不需課稅,持有1年以上課徵22%,持有1年以下課徵33%。
日本
同時課徵證所稅及證交稅,稅率達26%。
新加坡
對經營投資事業之專業投資人,處分有價證券時之資本利得徵所得稅;無交易稅;買方負擔印花稅0.2%,惟透過集保電子交割者免徵。
美國
短期證券交易所得併入個人所得;長期資本利得按較低稅率課稅;發生虧損年度可追溯扣抵前三年獲利及後五年獲利;無交易稅。
我國若採行類似香港、南韓及新加坡方式,僅對大股東及專業投資機構等特定法人課徵證所稅,課稅級距及實施日期均未定,對整體市場而言應以中性看待,並回歸總體景氣及產業基本面。就個別產業而言,對以買賣有價證券的壽險、證券及銀行獲利影響較大,是各產業中最直接受負面影響的族群,此外部份電子業習於以旗下成立投資公司買賣有價證券者,獲利也會略受輕微影響。
若採行類似美國之課稅模式,則可將發生虧損年度追溯扣抵前三年及後五年獲利,此規定對上述壽險、證券及銀行為正面影響,可緩和空頭市場年壽險、證券及銀行業獲利的波動度。唯長期而言壽險、證券及銀行業買賣有價證券多為獲利狀態,因此長期而言仍會降低壽險、證券及銀行股獲利,只是若採用美國稅制,對壽險、證券及銀行業獲利將較為和緩。對此金管會主委陳裕璋也已改變過去對金控認列費用課稅的態度,近期約見金控高層表示,各家金控應列出「最在乎」的費用,列明充分理由,再與國稅局協商,金管會也將出具意見,希望財政部從金控成立的實質經濟面考量課稅方式。主要仍是在緩和未來實施證所稅對壽險、證券及銀行業的獲利影響,因此若採用美國課徵證所稅的稅制,對壽險、證券及銀行業的獲利影響將較市場預期緩和,但壽險、證券及銀行業仍有各自基本面的問題須解決,因此仍持續建議中立看待。
其次目前市場傳聞財政部將訂定免稅額,或曰兩百萬,或曰六百萬。投顧認為在草案尚未出爐前,毋須妄加揣測。即使是行政部門草案出爐,未來仍須經過立法院審查通過,因此討論免稅額相關規定言之過早。但投顧認為政府實施資本利得稅初衷即在落實租稅公平,縮小貧富差距,在考量對整體投資人影響及稽徵成本下,應會優先以課徵法人戶為主,即使證所稅課徵範圍及於自然人,也應會參照南韓相關規定,也就是說鼓勵長期持股,而非在一兩年內短線獲取較大利潤的方式。
此外目前財政部的確有意開徵IPO獲利所得,亦即若大股東或員工因公司IPO上市的所得。投顧認為由於IPO個股初期股本均不大,因此對整體大盤影響極為有限,主要影響仍在未來即將上市但散佈於個別產業的公司及個人。
(絞盡腦汁逃避稅,是因台灣人的頭腦好?
傳統的美國人,視有所得就繳稅為正常,還是他們比較笨?)

評論 請先 登錄註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