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4/18 21:32

央行外匯局局長蔡烱民親上火線駁台幣低估論。(央行提供)
〔記者陳梅英/台北報導〕針對外界長期以來認為台幣被低估、應升值以平衡順差的說法,中央銀行外匯局局長蔡烱民今日親上火線表達央行立場。他表示,台幣過去20年來在一籃子貨幣指數中上漲超過20%,並未低估,而台灣近年經常帳順差擴大主因全球世界對台灣資通訊產品需求,也非台幣低估的結果。
蔡烱民說,過去常有論述認為應透過匯率升值來調整貿易順差,並援引購買力平價如「大麥克指數」等理論佐證,事實上,金融帳中資金移動才是影響匯率走勢主因,例如當外資撤出或國人資金轉向海外投資時,台幣便面臨貶值壓力;反之,若資金回流或外資湧入,台幣自然升值。
美國就是明顯的例子,長期處於貿易赤字,美元卻持續走強,原因在於資金持續流入美國市場。
蔡烱民指出,台灣順差來自資通訊產品出口強勁,這是經濟結構問題,與匯率無關。此外,其他小型開放經濟體如新加坡、瑞士,其經常帳順差占GDP比例長期也高達10%以上,台灣並非特例。
蔡烱民指出,若要從根本解決順差過大的問題,應從擴大內需、提升政府投資與鼓勵進口等結構性手段著手,而非匯率,「透過匯率調整無法解決結構性經常帳順差問題,這是我們此次說明的重點」。
對於外界有台幣長年遭到低估的質疑,蔡烱民說,過去10多年來,台幣對日圓、韓元與人民幣皆呈升值趨勢,僅對新加坡幣小幅貶值。從2010年以來,以一籃子貨幣計算,台幣實質升值超過20%,並非外界所說的「低估匯率」。
此外,過去三年央行賣匯逾300億美元,事實上是在「阻貶」,「我們去年是淨賣匯,今年以來的月數來看,也以賣匯月份居多」,這與美方對於匯率干預的主要關切方向相左,應不至於構成「匯率操縱國」的標準。
台灣是否有被美國財政部列匯率操縱國的風險?蔡烱民表示,美國財政部過往在4月、10月公佈貿易報告,下週有很大機會會發布,若依據美國財政部2015年提出的三項標準,台灣目前只符合兩項,應該還是在觀察名單中。
雖有少數情況如中國2019年僅達成兩項指標仍被列為操縱國,但該案例基於特殊貿易背景與龐大順差,不具普遍性。
蔡烱民也提到近期美債大幅下跌並非市場對美債失去信心,而是部分高槓桿交易導致短期流動性壓力,也就是買方在金融市場不確定時呈現觀望,尤其在4月2日對等關稅公佈時,市場一開始有些「shock」,根據央行觀察,並未出現國際長期資金大規模拋售美債的情況,美債也不會有違約問題,在主要國家裡,美國債信還是非常好的。
至於外界關切美國財政赤字問題,他指出,雖然美國1年內到期短期債券高達6兆美元,但短債的利息與聯準會政策利率高度連動,只要Fed有降息空間,利率下降1個百分點,就可節省約600億美元利息支出。
儘管近期因對等關稅引發市場震盪,短期內可能影響通膨預期,壓抑Fed將息空間,若未來關稅政策較為溫和,比如最後公布的稅率是目前10%,則債券市場可望回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