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1/05 15:20
醫師提醒,透過胃鏡許多胃腸道疾病,比起以往更能獲得準確的診斷,情境照,圖中人物與本文無關。(圖取自freepik)
沈莉馨/核稿編輯
〔健康頻道/綜合報導〕40歲女子因為慢性噁心腹脹,曾就醫做過兩次胃檢,但服用制酸劑等藥物後,腹部不適症狀未明顯改善,因此再度至「醫憲診所」就診,經醫師蔡宗憲安排胃鏡檢查,在「胃竇部」發現一扁平不規則潰瘍,考量患者之前已做制酸劑治療,卻仍能觀察到大片病灶,醫師當機立斷決定做切片,果然化驗後證實為胃黏膜組織淋巴瘤(MALT lymphoma)並合併幽門桿菌感染。
不會癒合的胃潰瘍 當心惡性腫瘤
蔡宗憲在臉書「
請問憲憲醫師- 胃腸肝膽科」發文表示,標準的「胃潰瘍」治療,通常須使用制酸劑達2-3個月,並且依潰瘍大小判斷是否安排後續胃鏡追蹤;然而,在面對「不會癒合」的胃潰瘍時,正如同胸腔科醫師,面對X光片上不會消失的肺炎陰影,除了藥物治療,也需考慮是否可能是「惡性腫瘤」病變藏於其中,藉由專科醫師的臨床判斷及適時的組織病理切片檢查,可讓疾病的診斷更為清晰明確。
患者做胃鏡檢查,在「胃竇部」發現一扁平不規則潰瘍,經切片化驗,證實為胃黏膜組織淋巴瘤並合併幽門桿菌感染。(圖取自蔡宗憲臉書)
胃黏膜組織淋巴瘤 和幽門桿菌感染有關
蔡宗憲說明,胃黏膜組織淋巴瘤,是一種低惡性程度的B細胞淋巴腫瘤,經由胃鏡檢查,其表徵相當多樣化,無單一特定典型表現,可能為潰瘍病灶,也可能為黏膜下增生型結節,需經胃內視鏡(胃鏡)切片後,做病理化驗才能確診。他說,胃黏膜組織淋巴瘤通常與慢性幽門桿菌感染有關,經由標準「幽門桿菌根除治療」後,能讓大部分的病患痊癒,然而仍有少數病人,須至醫院做進一步的傳統化療。
蔡宗憲分享,該患者在確定病因後,進行「幽門桿菌」根除療法,初步治療完成後,也安排後續於醫院做進一步追蹤檢查。他也提醒,隨著現今醫學影像的進步(胃內視鏡),許多胃腸道疾病(包含感染、發炎及惡性腫瘤),比起以往更能獲得準確的診斷,然而與此同時,也更考驗著每一位「胃腸肝膽專科」醫師的臨床診斷功力。